堪,他所見之局面,卻是一派安寧、平和之景。

只這東溝新城,就遠超過朝鮮各地。

因為有朝鮮國主的國書,以及東江鎮的檢驗放行文勘,因此東溝放了使者入城。

正使,副使和東溝官員溝通,樸周源則去城裡遊歷。

有木屋,石屋,乃至磚屋。

門戶整齊,街術平直,兩沿若引繩然,牆垣磚木築各有,雖然不奢卻新潔。

百姓雖然不富,卻也偶有說笑。

金江鎮才起幾年,且連年大戰,只這東溝就是如此,那更富於的金州又是如何?

朝鮮立國數百年,民生卻比不上這金江鎮一偏城也。

樸周源忽然意沮,失去了遊覽之意,想要回去歇息,心裡卻滾燙的一片。

到了落腳處,本來他是要和人通鋪而睡,他哥哥照顧他,讓雜役去擠,為他安排了單間。

樸周源習以為常,和大哥吃完飯,用雜役送來的毛巾銅盆洗漱完,躺在床上。

突然坐起。

“此嫉妒心也。”

不禁感嘆,自己素心澹薄,以此為榮,不想才入金江鎮一偏城,所見不過百一,就如此慕羨猜妒。

他睡不著了,披著外衣在屋子裡東面而立,良久才轉身。

朝鮮國土遠比金江鎮大數倍十倍,而百姓數百萬。

又有數百年根基。

可是他知道朝鮮國內是個什麼情形。

成群結隊的百姓,衣不蔽體,空手沿村乞討,皆無家產,各處徒留枯骨。

第二日。

他壓下心裡的妒忌,又看到東構城百姓的細緻處。

周視屋置,皆整傷端方,無一事苟且彌縫之法,無一物委頓雜亂之形。

雖牛欄脈柵,莫不疏直有度。柴堆奠痔,亦皆精麗如畫。

又有東溝城裡的飲水井,用磨石覆蓋,穿其兩傍,劣容沒器,所以防人墮溺,且障塵土。

又水性本陰,故使蔽陽養活水也。

井蓋上設轆護,下垂雙埂,結柳為桊,其形如狐而深,一上一下,終日沒不勞人力。

朝鮮國內卻沒有這種,唯獨漢城大戶之家是此做派,原來是學習上國。

可惜卻沒有推廣百姓家中,不過他又想到兩班勳臣的做派,如何會費這般力氣,因此越發的感嘆。

就連取水的百姓的做法,也令他大為驚奇。

無他。

扁擔矣。

這做法就令他滿眼震驚了。

漢城大戶之家雖然有這井,卻也沒這等便法。

朝鮮百姓多用器物取水後背在身上,不光容易打溼衣物,而且在窄路隙巷中要小心躲避,更費力氣。

一條扁擔,就讓兩班勳貴之後的樸周源大開眼界。

上國。

就是這般的氣象。

人們皆以為上國是因為人多,面積大,因此被成為上國,靠武力傳播文化。

可是先進的文化,是自發自上而下,被落後文化所汲取學習的。

上國哪怕是民間的百態,也是朝鮮這等國家羨慕的物件。

一條扁擔。

在上國百姓中,乃是尋常之物。

如果哪個人對上國百姓說,此物乃大利,那名百姓估計得笑的喘不過氣來。

可是真切的是。

在朝鮮貴族子弟中,扁擔的確是令人振奮之物,值得學習之法。

使團終於離開了東溝。

然後菩薩廟,大旬,小旬,東窪,西窪……十井……

樸周源就彷佛來到了一個滿是寶藏的世界。

隨處望去,隨處摸去。

都是令他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