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將落淚,拔劍自刎,放心的追隨李達祖而去。

皇臺吉聽聞,大喊一聲。

“此人乃忠貞之偉人,必定要把他葬在李達祖一側,合他的心意。”

蠻族攻破城池。

攻城前投降,則不會屠殺,攻破城池後,則會大肆屠殺。

而北鎮。

皇臺吉卻嚴令各部,不得侵犯被俘軍隊家卷和軍士。

這條軍令。

被執行得很好。

所有人都嚴守,同時盯著周邊的人。

北鎮雖破。

皇臺吉卻不敢匆匆歸去。

遼東節度府的威信,在遼東太高太高了。

在金江軍崛起之前。

整個遼東的武將,十之八九都和北鎮有牽連。

雖然李達祖自殺,但並不代表事情就平息。

一個處理不好,反而鬧出大亂子,平白增添損失,更重要的是,會失去漢軍的軍心。

皇臺吉是真心希望李達祖歸順於他。

一個活著投靠他的李達祖,遠比自己厚葬死去的李達祖要強百倍。

蠻族境內,隨著漢軍的數量越來越多,漢軍的地位在蠻族中越來越重要。

特別是隨著老一代蠻人或老去,或死去,新一代在遼左富裕之地長大的蠻族。

沒有老一代在深山老林磨練出來的本事,新一代的蠻族反而因為成為了奴隸主,開始貪圖享受。

喜歡好看的衣裳,喜歡精美的傢俱。

蠻族抽丁之後的戰鬥力竟然下滑。

而漢軍卻隨著衣甲齊備,軍糧不缺,以及多年來的征戰,戰鬥力卻直線上升。

因此,皇臺吉十分重視漢人。

不論是文人還是武將。

老奴當然也看到了這點。

雖然他還在打壓漢人,但是大量的漢將,漢儒,都被他充任到了鑲白旗。

范文程,寧完我等一眾漢儒,被蠻族欺負辱罵,卻都被皇臺吉出手保護。

計策很成功。

這些漢儒對皇臺吉感恩戴德,認定其是明主。

收復了義州,北鎮,大大小小城鎮村屯數百,哪怕還有零星的例如鎮遠堡之類的頑固勢力。

不過對方兵少,合起來才兩三千人,因此不被皇臺吉放在眼裡。

北鎮義州各地,俘虜人口十餘萬,兵士五萬餘。

兩百里外的錦州,皇臺吉想要去打,可是形勢不容他,只能率領大軍返回海州。

數十萬軍民,連綿近百里。

留下了各部後軍,皇臺吉領著六萬精兵直奔海州。

……

蠻族用著漢人,防著漢人。

所以老奴對漢人十分的有戒心。

他的中軍剛到清河,代善已經率領兩紅旗渡河,就收到了金江軍開始攻打後營。

老奴早就料到了這點。

所以他停步清河前,即準備接應後營,也尋著戰機,能不能反敗為勝。

斷後的鑲藍旗旗兵有七千五百兵,由他的侄子統帥,漢軍四千兵,由他最信任的愛塔所統領

這一萬餘精兵足夠堅守,甚至可以做到且戰且退。

甚至還能讓老奴抓到機會。

正這般想著。

神情驚慌的騎兵,傳來了令人震驚的軍情。

“漢軍反了。”

老奴愣了愣。

不管是耿炳遠,還是孫德功,都是忠心耿耿的漢將,手中積攢了不少漢人的血。

而且幾人勸降了不可計數的遼左城池,如何就這般反了?

他們以前的作為,哪怕反了,復降了大周,又能得到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