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雖然還在朝廷手中,但是朝廷在海州沒有百姓,只有史鼐的上千兵。

原來是留下了五千兵。

隨著國內援軍先後調離,史鼐手中五千兵,也離開了大部分,對金江鎮已經產生不了絲毫的威脅。

這顆釘子,已經發揮不了作用。

海州城給史鼐,但是地方上則落入金江鎮之手。

平遼侯府的正廳。

巨大的輿圖上,各個城池表示的清楚。

旅順,金州,新金,復州,蓋州,海州,鞍山,遼陽,鳳城,岫巖,鎮江十一個大城。

北信口,南信口,熊嶽驛,榆林鋪,寛旬,得利贏城,新金,永寧監城,營口,十井,北井,西窪,東窪,小旬,大旬等等小城。

四百餘萬的遼民,讓金江鎮充滿了生機。

這都是金江鎮多年來的成果,在座的官員,都是參與其中,誰都充滿了成就感。

唐清安笑著走了進來,精神飽滿,喜悅的神情,傳遞到了每個人,大廳之中笑聲歡悅。

外面守衛的侍衛們,也驕傲的挺起胸膛。

改制的結果,在場的官員,或多或少都已經清楚,現在只等將軍頒佈結果。

唐清安也沒有多言。

以前金江鎮管理民生,因為顧忌朝廷,遮遮掩掩的,名不正言不順,極其的小家子氣。

現在他不懼了,大方的昭示出來。

十一城為州府,知府分別為朱文,戴國偉,陳恆,鄭國良,王昊,張達基,汪海龍,姚國普,錢英科,張吉甫,鄭雒。

十一處府衙,十一名知府,將全面負責各地的民政。

這些官員,基本都是當初治理東岸一帶民生的官員,從實踐中走出來的。

每個人都有豐富的治理經驗,可能不如內地官員具體事務的經驗,但是有林如海詳細的傳授,或多或少補全了短板。

同時他們有他們的優勢,其於微末,都是實打實走出來的人才,能擔任事務。

十一名知府,將決定金江鎮未來的民生,能否達到平遼侯府的要求和期望。

民政設立了,軍備上也不能疏忽。

設立兵備司,主官方士珍,各地設立兵備道,負責百姓中青壯農閒時的訓練,成為軍隊的輔助力量。

其實和國內並沒有區別。

但是放在遼東,衛所制管理遼東,從前明到如今,數百年來,第一次迎來的大變動。

兵備司的責任重大,數百萬遼民,讓其中的青壯,學習軍事戰術,訓練軍事組織。

是保證金江軍萬一出現意外,金江鎮仍能自保的最後軍事屏障,以及補充金江軍的根基。

然後就是巡道司,主官鄭永廉,負責督查各地政令。

沒有監督就容易流於虛設,這是節度府掌握各地形勢,並且及時調整,以及促成各地完成節度府目標的保證。

居中排程的節度府,其中設立吏,戶,工,刑四科。各科主官分別為顧道初,陶鏴,蔡文,鄧章。

左支使馮勝之,右支使顧應時,判官李成賢,推官林如海。

軍司左司馬謝友成,右司馬王宣,掌書徐輝。

軍情司四大機密陳德言,賈鑑,陶傑,柳湘蓮。

……

唐清安一一任命,各官員高興的從將軍手中,領取自己的任命書,誰都無法保持鎮定。

包括林如海也是如此。

終於獲得認可,成為了金江鎮的官員,將要開始他新的天地中的奮鬥。

他是明眼人,同時極能順應形勢改變自己。

作為一名勳貴,因為家勢中落,所以奮發圖強讀書,從科舉的獨木橋殺出來,取得極高的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