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節度使,要一路打穿復州,蓋州,威脅到海州,才能逼回圍困北鎮的皇臺吉大軍。

海州是蠻族大軍的物資聚集地,因此蠻族是絕對不敢有失的。

而為了讓皇臺吉順利奪下北鎮,蠻族老奴親自做守海州,現在親率軍隊到蓋州。

金江鎮大軍在榆林鋪,兩地大軍行軍相隔只要半日。”

文華殿裡,左軍都督大司馬,詳細的介紹目前最新的形勢,遼東軍衛規制於左軍都督府。

太上皇,皇上都在文華殿。

還有內閣閣老,兵部尚書等。

“根據金江節度使所言,我部有兵力十二萬,蠻族兵力有五萬餘,如果北鎮十一萬蠻兵不回撤,那麼金江鎮就有獲勝的希望。

如果圍困北鎮的皇臺吉率領十一萬大軍回撤,那麼北鎮就解圍了,而金江節度使會提前撤軍。”

聽到大司馬這番話,年輕的皇帝忍不住性子,立馬追問起來。

“那皇臺吉回撤了沒有?”

大司馬聽到皇上的垂詢,一臉的恭敬。

“皇臺吉並沒有放棄圍攻北鎮。”

聽到皇臺吉並沒有撤兵的訊息,皇帝的臉上,露出了擔憂。

太上皇眼睛微閉,卻把大司馬和皇帝的神色都看在眼裡,內心冷笑一聲。

他最近收到新的訊息。

山西那邊的商賈,和蠻族走私通商,違禁輸送物資到蠻族,以換取人參皮毛等貨物。

而邊關竟然屢禁不止。

那說明這其中有大勢力參與。

遼東那邊又是誰幫忙的呢?或者說放任的呢。

這其中太多值得商榷的事情。

皇帝到底是心慮北鎮得失,還是旁的事?

璠皓和劉一儒等人,則擔憂北鎮還能堅持多久。

北鎮有七萬兵。

這七萬兵不同於金州的供應,朝廷這些年都是足額的供應,去年才開始力有未逮。

但是不論如何,北鎮的供應,是遠超於對金州的供應的。

三個月前北鎮被圍。

錦州按兵不動,他們也不敢過分催促錦州。

因此希望都落在了金州上。

登來原來要運送北鎮的物資,都發往到了金州的旅順,可金州總兵仍然一動不動。

朝廷不敢丟失北鎮。

在京城勳貴和一些御史的諫言中,終於頒佈了金州總兵,提拔他為節度使,賜尚方寶劍,建立金江鎮。

果然。

金江鎮節度使率領大軍動了,捷報源源不斷的傳到朝廷。

收復岫巖城,收復鳳城,收復欒谷關,收復得利贏城,收復盤古堡,收復復州,收復永寧監城……

大大小小城鎮兵堡上百座。

這是遼東數十年來從未有過之事。

收復失地數百里啊。

放在任何時期,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功績。

京城裡。

從剛開始北鎮被圍的憂慮氣氛,到如今的展笑開顏,原來那個偉岸將軍的名聲又回來了。

和前番痛罵的桀驁不馴,狂傲之人,彷佛就這麼失去了記憶一般。

隨著捷報而來的,就是金江節度使向朝廷索要的物資名單。

大到兵器,兵甲,軍馬,騾驢,火器,火藥,鉛子,布匹云云,小到籮筐,簸箕,鐵鍬之類。

無論如何,朝廷只能咬著牙給。

不但把原來該供應北鎮的物資全部調去了金州,反正現在也運送不進去北鎮。

連錦州的物資也調動了一二,然後允許南方,直接由金陵海運送去金州。

三個月來,運送了各類百萬石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