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給了他條件,恢復人口也只是幾代人的事而已。

趁他病要他命。

為了民族的未來,唐清安才把自己最看重的兒子,最有本事的兒子派去日本。

其次就是顧慮金江系。

金江系越來越抱團,對於國家的穩定和安寧是有弊的。

國家,不是金江系獨有,而是全國百姓的。

無論是軍隊還是官員,都應該包含全國的人才,否則被金江系獨霸朝綱,對皇權不利,也容易導致內鬥。

“西藩移民之事一直不順利,西王曾經說過,想要吸收土民,以穩定西藩,加強西藩在地方的影響力。”馮勝之忍不住解釋道。

“所以西王應該是從這方面考慮,才執意提出要取消農奴制,禁止奴隸,施行科舉。”

馮勝之與顧應時,謝有成是金江鎮三大元老,但是馮勝之是老好人,許多人都攀附上了他。

對於馮勝之的解釋,唐清安不置可否。

“無論如何,應該以解決西藩戰事為重,至於追究責任,臣認為應該在平息戰事後再來探討,避免影響軍心。”

兵部尚書賈雨村已經致仕,謝有成也致仕,新的軍機戰略司司長,與新任兵部尚書意見統一。

同樣遵守潛在的默契。

前者是金江系出身的鄧章,後者是國內的張雲承,與賈雨村在遼東重建遼東都司時,在其手下任事。

唐清安心裡是不滿的,但是官員們的建議才是老成之言,現在的確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

“你們商議吧,西藩一定要穩定。”想了想,唐清安無奈的說道:“既然戰事已經開始,那就不要留下後患。”

“還有北疆的奏疏,一併商議個結果出來。”

國家太大了,和在金江鎮截然不同,對地方上的事務,唐清安不如官員們心裡清楚。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因為皇上的執意,國內軍費佔比國家收入的一半,養了不可計量的精銳之兵。

既然要戰,大順不懼戰。

官員們反而興奮戰爭。

一個月後。

八萬大軍開拔西藩,支援西藩藩軍。

十二萬大軍開拔北藩,支援北藩藩軍。

至此。

大順三面開戰。

東藩,西藩,北藩,同時還有南藩藩軍在藩地的小規模軍事行動。

大規模的戰事,讓大順幾年來的積蓄,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滑。

全國的戰爭機器開動了起來,人們顧不上東王了,唐清安終於單獨找見了長子。

在北京呆了兩個月的唐晏乾,不但沒有消瘦,反而變得胖了些。

“看來你在京城過得很愜意啊。”

唐清安笑道。

“兒子一切都好。”唐晏乾恭敬的說道。

彷彿正常的君臣父子之間的交流。

唐清安長嘆一聲。

“其實你沒必要逼迫自己每日吃油膩之物,虎毒不食子,為父又如何會害你呢。”

唐晏乾猶如五雷轟頂,嚇得冷汗直流。

父皇竟然安排人監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