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口綽綽有餘。

但是金江鎮為了避免後患。

防止遼東人口增長過快,也為了開發奴兒干,草原,以及咸鏡道,平安道。

所以早已制定了規則。

新的往金江鎮移來的人口,會安排後面的幾個地方。

因此。

林如海提出要安置二十萬流民到遼東,才引起了唐清安的詫異。

當初制定規則的時候,林如海也有參與。

顧道初替林如海向將軍解釋。

“我金江軍在國內與流民軍作戰時,考慮賑災的因素,招募了不少的流民充當民夫。”

“幾個月來,這些民夫為我軍大勝立了大功,所以林如海才提出,把他們安頓到遼東。”

唐清安恍然。

他明白林如海的意思了。

金江鎮多年的努力,從國內接應流民,已經有了兩百餘萬來,來自國內各地的百姓。

隨著金江軍的捷報,以及官府下大力氣賑災救民,穩住地方的種種措施傳開後。

老家被收復的流民,不少人心思歸。

老家也在分田呢。

而且他們又相信金江鎮的官員。

於是不少的百姓提出要回去故鄉,願意放棄在遼東奮鬥多年的積蓄,只求歸家的安置。

本來官府是擔憂的。

此舉太過耗費資源,容易消耗金州的物資,但很快發現,提出回去的人並不多。

更多的百姓都不願意動。

老百姓的力氣很大,在幹活的時候。

但有是有老百姓的力氣又很小。

經不起太多的折騰。

從遼東返回故鄉,其餘不提,一路上千裡甚至數千裡,窮家富路,沒人願意折騰。

於是官府同意了去留自便。

“而且林如海參考將軍當年在遼東治理災民的事蹟,提出在國內以工代賑,要招募五十萬流民為大軍服務。”

“原來的二十萬民夫送到遼東就地安置,能騰出二十萬個位置。”

“善。”

唐清安同意了。

如果是其他的事情,並不需要顧道初親自來詢問自己。

不過當年關於遼東移民之事,是眾人商議後確認的,現在的舉動,屬於違背規則的事務,定然是需要當面說清楚。

金江鎮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是完善的組織。

唐清安需要做的就是維護制度。

“國內百廢待興,恢復元氣不是一兩年之功,總體上百姓們還是勒緊褲腰帶。”

“二十萬功民安置在遼東,長久之事誰也無法得知,但是短期來看,對他們的確是好的結局。”

“這些都要跟他們講清楚,避免以後有了變化,然後埋怨我們不公平。”

唐清安仔細交代。

金州。

必將隨著金江鎮的搬離,且隨著國內逐漸的安寧,很難再保持這些年的發展速度。

放緩腳步是必然的。

現在安置到遼東,對二十萬災民是好事,十幾二十年後可不一定了,說不定多少人會抱怨不公。

顧道初點點頭,理當如此。

治理地方說容易又容易,說難又非常難。

都知道人心的重要,可人心哪裡是那麼容易得到的。

幾句華而不實的話,怎麼可能就獲得人心呢。

例如現在的移民之事。

看上去多簡單呢。

但是不提前佈置周全,不把未來的變化因素考慮進去,輕易的做出決定,必然容易留下隱患。

好事變成壞事。

這就是官僚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