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東王的野望 (第2/4頁)
紅樓從遼東開始 免費閱讀軟體 鍵盤戰鬥家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事,唐清安不但要督促同意,還要大力的推動。
“如果一戶百姓現在有田五十畝,生了三個孩子,分家後就是一家十餘畝。”
唐清安慢條斯理的說道。
作為開國之君主,文治武功超凡,他的底氣太足,沒有人能放在他的眼裡。
“三代之後,這戶富裕的百姓,就會淪為貧民。”
人口的增長,而田畝沒有變化,也沒有新的產業吸引過剩的人口,那麼人口增長帶來的不是實力。
不但會降低經濟水平,減少內需,大量的貧困人口,也會導致積弊的產生。
番薯和玉米加入了輪作,為人均增產了九十斤,讓人口的增加帶來了實力。
但這還是不夠的。
至少唐清安不滿足。
有番薯和玉米,大順至少五十年內沒有憂慮。
不過他喊出的可是國強民富。
所以要更多的田畝,因此設立四藩。
開始推動煤礦業發展工業,因此可以吸收更多的就業。
三個兒子。
一個留在當地,一個去加入其它產業,一個去外藩種地,這才是長久的治國之道。
人口擴充了三倍,才能讓國家的實力也隨之增長。
否則只增長人口,只會讓國家越來越弱。
唐清安舉得例子,說服了內閣。
而且內閣也反對不了眼前的皇帝。
他的威信太高了。
……
百姓們故土難離,很多人不願離開家鄉出去闖蕩。
那麼怎麼解決呢?
強制的手段並不好,反而會天怒人怨,只有利益上的誘惑,才是最好的。
利是不變的。
人人都追求。
“移民四藩的百姓,每戶分田五十畝,三年不繳稅,由藩國提供耕牛,糧種,農具。”
同時。
各地官府都在宣傳去藩地的好處。
不過老百姓不是傻子。
就說清朝的統治者吧。
他們入關後,反而把寧古塔當做了流放地,成為對犯人最嚴厲的處罰之一。
非常可笑。
所以老百姓不願意去藩國。
以前投奔金江鎮是為了活命,現在國內政治清明,歲月太平,至於唐清安舉例的三兄弟分家的後患,也要等十幾二十幾年才會初顯。
沒辦法,各個藩國為了吸引人口,加大了條件。
五十畝變成了百畝,甚至兩百畝。
西藩和北藩最沒有人願意去,最後提出只要能開墾的過來,開墾多少田畝就是多少。
如此也沒有多大效果。
東藩和南藩倒是有了起色。
九州國人口空曠,土地卻盡是熟地,只需要好好耕種就能有好的收穫。
南藩的呂宋和麻那裡土地寬廣,氣候也不寒冷,適合人的居住。
而且呂宋本身就有大量的漢人。
在他們的宣導下,讓不少的百姓動了心,願意去投奔兩個藩國。
去東藩的人口最多。
東藩藩王的親軍本來就高達五萬,加上軍屬已然有了二十餘萬人口。
還有十餘萬作戰計程車兵,不少人也遠離安家在東藩。
第一年移民了二十萬。
第二年移民了五十萬。
第三年移民了八十萬。
第五個年頭的時候。
東藩藩國,漢人數量超過了六百萬。
南藩藩國,漢人數量超過了三百萬。
北藩藩國面積最大,比中國內地面積都要大,但是漢人數量,包括軍隊也才四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