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寫下去。

“唐清安為奇人也,多智略,出海數年間,退強敵,立東江鎮,收攏軍民百萬。

更有精兵之利,民心俱全,不可輕動此人,唯有拉攏此人才是上策。

觀此人行徑,委實不是野心作亂之人,心中有仁義,即有仁義,朝廷當以仁義圖之。

且錦州不安,需金江鎮拖延蠻族,如此厲害關係下,萬不是斷絕金江鎮軍餉糧餉之機。

如逼其不得以和蠻族媾和,將會是朝廷大患。

當拖延其人,共拒蠻族,以獲得緩餘之年,以此朝廷當立新改革,掃除輪廓,消弭積弊。

始治大興,國力富強,則不動而勝也。”

蘇觀寫完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而朝廷會不會接受自己的建議,他不可預知。

朝廷希望金江鎮出兵至錦州,直接援助錦州,不願金江鎮又是舊年之軍略。

一則擔憂錦州不能保,二則忌憚金江鎮如果又收復海州,又得一富裕之地,實力更強。

而他這封奏疏,還是起了一些作用。

朝廷對於金江鎮的處置,不像原來那麼強硬,開始猶豫到底要不要恢復供應金江鎮的物資。

破船還有三千釘。

更何況如今的大周,還沒有到傾覆的地步。

幅員遼闊,田畝億兆,子民億萬,能擠出來的水分還有不少,每年能收穫數千萬的賦和稅以及物資。

例如製造軍器,大周是不用花錢買的,而是從匠戶中徵派徭役,以免除稅額。

乃至製造軍器用的各種原料,同樣都是徵派,而不是花錢採購。

因此軍器的製造,大周的成本很低,開銷的大頭不過是些許人工的開支。

其餘國家各項所需之物,同樣都是如此。

所以大周雖然每年徵收的銀錢不多,可是各項物資的價值,是銀子遠不能比擬。

如果把這些物資換算成銀錢,大周每年仍然能收到價值至數千萬兩的實物。

哪怕大周弊政多端,仍然在各地,特別是南方,保留了官府的統治力。

大周全國各地營兵數十萬,邊地依託衛城,以守為軍略,建立的防禦軍事,其中軍戶高達數百萬。

又有內地無盡的鄉兵民兵組織,全國軍略在守字一道上,可謂固若金湯。

邊地的城牆是看得見,可以攻破的。而無形的城牆,則是外部勢力絕對不可能攻破的。

朝廷開年以來,已經五個月未供應金江鎮。

金江鎮的兵額是五萬人。

三十四萬兩軍餉,十二萬五千石糧餉,大周是能擠出來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為了保住錦州,朝廷答應供應金州。

但是金州必須派兵軍支援錦州。

唐清安答應了。

只要朝廷補足欠缺的軍餉糧餉,他可以用金州的積蓄,派一萬兵去錦州,同時派五千兵去牽制蠻族。

如果想要金江鎮全軍出動,則需要供應全軍,以及民夫,馱馬等糧料。

至少三個月的物資,合計七十餘萬石。

以及戰馬兩千匹,馱馬騾驢數千匹,其餘各項物資等等。

關乎國家大事,負責兩地奔波的人,卻是戶部五品官員張雲承。

張雲承雖然是京官,卻不像京官。

他是韓昊的同科,數年前奔赴陝西核糧,歸京後,因為韓昊的牽橋搭線,和陳德言關係不錯。

因為在陝西核糧,和京城透過文書瞭解陝西形勢的京官不同,他對陝西有他的認知。

陝西民變極其危險的地步,而陝西邊軍更是逃散大半,不少混入流民之中。

但凡陝西大變,陝西各地無兵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