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付出了所有的精力。

公事上如此,私事上更是如此。

兩人不但是同僚,更是朋友。

“將軍也辛苦,大家都辛苦,不過到底有了這般的局面,也不算白費功夫。

金江鎮數百萬遼民,不少百姓視將軍為神,甚至有的地方,百姓主動的修建了將軍的生祠。

這可不是官員做的,都知道將軍不喜這般,做了反而會引得將軍責罵。

百姓就是這般簡樸,誰真心實意的對他們一分好,他們就還以十分的恩。”

馮勝之感嘆道。

聽到馮勝之的話,唐清安也沉默了下來。

良久。

“將軍。”

馮勝之誠懇的看向唐清安。

“三百萬遼民心念將軍,希望將軍不要辜負他們。”

“你放心,我不會的。”

唐清安真誠的說道。

他理解馮勝之。

明末。

這是後人冠以的稱呼。

大周流民起義未起,就算陝西農民起義初起,十年的時間也都成不了氣候,更何況如今的形勢。

大周目前來看,國內總體是趨於和平。

所以馮勝之不希望自己作亂。

而唐清安不同。

他知道紅樓的這方世界,全文最終隱喻了淫奢敗家,內訌毀國,再結合如今的時間線。

因此他很肯定,大勢在他。

可哪怕如此,他如何對人言?誰能信他。

六年前來遼東。

就算是從小一起跟他長大的義弟劉承敏,不也是半信半疑的麼。

正如馮勝之明白金江鎮的形勢。

只要將軍一聲令下,以將軍的威望和能力,是能做到舉旗的。

哪怕金江鎮有些反對的聲音,也阻礙不了將軍。

可他不認為金江鎮有奪去天下的實力。

蠻族全取遼左之時,軍威比如今的金江鎮都要強大,也只不過是朝廷的邊患而已。

朝廷沒有選擇放棄遼東,所以不停的在遼東運送海量的物資。

馮勝之從小讀書,加上這些年的經驗,十分清楚部落國家的短板,那就是後勁不足。

前期鋒芒畢露,卻無法堅持日久。

只要大周和蠻族耗下去,蠻族將會頹廢,逐漸無力。

而大周國土萬里,子民億兆,後勁十足,潛力無限。

兩者的區別,不過是馮勝之不知道天時。

他想不到十餘年,或者二十年後的大周,會被流民拖垮甚至擊敗。

正是被農耕國家的長處擊敗了自己。

在他看來,面對朝廷的打壓,將軍最好的方法,就算到了最後一步,避無可避之時。

選擇聽調不聽宣,也比舉旗攻打大周要強。

要知道金江鎮身側還有蠻族。

唐清安想了想,最後還是對馮勝之說道。

“馮兄,你放心,我不會,至少現在不會舉旗作亂的。”

聽到將軍的話,馮勝之內心鬆了口氣。

他內心還是信任將軍的,沒有認為將軍會騙自己,根本沒必要騙自己。

打發走了馮勝之,唐清安感嘆一聲。

“書生意氣啊。”

……

沉陽。

皇臺吉也在感嘆。

老奴臨終前,從昏迷中醒來的一指,眾人都明白大汗的心意,而以皇臺吉的手段。

左右挪騰,加上拉攏住了兩黃旗,到底勉強坐上了汗位。

可雖然如此,又如何是能順利呢。

這已經是蠻族第二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