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糧之人,唐清安絕對不會採用掠奪的手段。

如果對方是勳貴官員等等利益階層,靠著百姓的供養才有的積蓄,唐清安不會客氣。

該硬氣借糧的時候,絕對不會手軟。

而逃難至金江鎮的遼民,連大戶都沒有幾家。

遼東的大戶,早就被蠻族消滅掉了,蠻族面對這些人,可不會講道理,只會以刀刃來解決問題。

這次蠻族抽空了腹地的力量,好多遼民集體逃往,帶走了各地的積蓄。

這是他們應該所得的。

他們目前還信任金江鎮,所以願意投奔金江鎮。

那麼金江鎮就要講道理。

分田。

願不願意?

絕大部分百姓都是願意的。

唯一所顧慮的。

就是對官府的信任度。

那麼這其中溝通的手段,就非常的重要,做得好的,就能贏得百姓的信任,願意和官府互換。

做的不好,贏不來百姓的信任,百姓又不傻,當然是要握緊手裡的東西。

唐清安做不到自己親自做事,他能做的,就是調整官員的心態,改變不對的風氣。

大周的官員,習慣了對百姓作威作福。

當百姓們的父母官。

金江鎮沒有父母官,只有官員。

“分田之事,有些百姓擔憂分不到田,畢竟田畝才這麼多,如果按照目前的分田計劃。

一戶分田十一畝,加上軍戶,那麼缺口高達兩百餘萬畝,百姓也會算賬。”

有官員解釋道。

唐清安聞言不以為意。

“全奪遼東我們有信心,百姓中有人沒有信心,這件事就不提,咱們境內田畝不夠。

差兩百萬畝,那就開墾出兩百萬畝出來嘛。”

唐清安話音剛落,在座的官員們,不少人就苦著臉了。

把眾人的神情看在眼裡,唐清安搖了搖頭。

這就是眼界的問題。

他十分的理解。

例如有人問九十年代的他,相信三十年後的成果嗎?

人人一部手機。

他絕對一巴掌忽悠過去,騙子騙到他頭上來了。

他對種田的事不熟。

可是他知道歷史的結果。

現在的官員,認為田畝開墾的足夠多了,很難再開墾出田畝出來,這就是眼界的問題。

不提他所在的國家,就是清末時期,闖關東的百姓,自己就救活了自己。

養活了兩千萬人。

更不提他所在的時代的前輩們。

同樣是農業的國家,同樣沒有機械化等等。

靠著人挖肩抬,處處是水渠。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這是謬論。

而這個謬論出於那個時期,不是很難理解。

那個時期。

和古代農業社會的生產力並沒有區別。

不過就是人的不同而已。

每當唐清安在那無邊的水庫閤家遊玩,在一眼望不到頭的高渠上遍覽無際的田畝。

他都會感嘆萬分。

這些都是百姓們用手和腳幹出來的。

唐清安要做的,就是跟這些官員們鼓勁,讓他們相信自己能做到,肯定能做到。

“開春以後,金江鎮上下,全力以赴帶動百姓砍伐老林,平整土地,新修水利,開墾田畝一切民生事。

諸事皆以民政為主要,咱們把口號喊出來,就對百姓們說道,一年百萬畝,三年三百萬畝。

不管百姓們信不信,咱們動起來,做給百姓們看,鼓動這百姓跟著咱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