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他明天來等。

第二日一早繼續來等,最後還是沒見到,第三日再來,才終於被引進去。

“東海堡百戶唐清安,拜見參政大人。”

唐清安跪在地上磕頭。

“起來吧。”

唐清安規規矩矩的起身,垂手豎立一旁。

“遼東最近是什麼形勢?”

參政是從三品的文官,地方的大員,和唐清安身份上的差距,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在參政眼中,百戶和白身無異。如果不是對方持有賈府的名帖,根本見不到他。

唐清安不清楚對方為什麼會問自己,用他一個小小的百戶來了解遼東的形勢,不敢胡言亂語。

“屬下地位低下,不然妄談遼東形勢。”

“你儘管說就是。”

蘇觀有邸報,公文等資訊來源,還有同僚們的分析,對於遼東知道的並不少。

但是他現在,想要從遼東底層中瞭解一番,看是否有不同的收穫。

雖然對方這麼說,唐清安還是回答的很謹慎。

“遼沉各地兵源日盛,兵戈源源不斷的供應,上下用心,只要不出錯,蠻族無法長驅直入。”

“會出什麼錯呢?”

雖然那百戶說的含湖,但是蘇觀仍然聽出了對方話中有話,直接問道。

“不習操練久已,且軍中積弊深厚,對戰場有畏懼之心,而蠻勢甚銳,前番又有薩爾滸之勝的威勢,士氣如虹,以致我方能守不能戰,而沉陽身後雖然鞏固兩處重堡為呼應,但是不比以前有撫順城堅……”

難為對方敢說實話,蘇觀點點頭。

此人究心實事,言談有略,算得上一名人才。

“我省的了,你回去吧,如今國家多事之秋,正是爾輩效力之時,切記用心辦事,報效國家。”

唐清安大喜,知道事情無礙了。

回去遼東又是一番忙碌,在東海堡的日子屈指可數。

時間匆匆,一場細雨落下,轉眼已到春日。

從山東出發,運往遼左的糧餉,不同於內地,還保留著海運的傳統,更加省時省力。

山東發往遼左,從最近的登州府到遼左的金州衛,順風順水兩三日就能到,而且沿途不少島嶼可以停靠,所以海道很平穩。

一名年輕人,靠著薛家的關係,登上一艘沙船,這艘船和旁的船目的地不一樣,是運往東海堡的。

遼東都司在東海堡建立火藥坊,已經開始往東海堡運送物資。

火藥坊不只是生產火藥,其餘的鉛子,通條等器物,也是需要供應的。

船老大指揮船出了海港,避開航道上的暗礁,前方就不在有什麼危險。

這才鬆了口氣,來到甲板透氣,看到眼前的年輕人,上前打了一個招呼。

聽說此人是東海堡新任備禦的三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