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整軍再戰太平軍,破東連鎮木城,太平軍冒死衝突,僧格林沁盡殲之,生擒太平天國北伐軍統帥林鳳祥。
因此殊功,咸豐帝於二月加封僧格林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賞朝珠一盤、四團龍補褂一件。
四月,詔世襲罔替,俸銀加倍。
六月,在山東馮官屯剿滅太平天國李開芳部,生擒李開芳。
林鳳祥、李開芳都是太平天國的名將,驍勇善戰,僧格林沁在兩年之中,大小數百戰,全部殄滅,無一漏網,因此威名震於海內。
咸豐七年(1857年)五月,命僧格林沁署鑲紅旗漢軍都統。
咸豐八年(1858年),直隸總督譚廷祥及託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戰敗,清廷主和派與英國代表簽署《天津條約》。
僧格林沁得知後,向咸豐帝奏請,堅決要求撤回談判代表,主張呼叫全國之兵員,傾全國之糧食,整頓軍隊,把西方侵略者趕出去。
但因主和派佔上風,他的意見未被採納。
咸豐九年(1859年),咸豐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
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失敗的教訓,積極籌建大沽海口和雙港的防禦工事,整肅軍隊,做好反侵略的各項準備。
英法新任駐華公使普魯士、布林布隆率領所謂換約艦隊從上海沿水路北上。
艦隊由一艘巡洋艦和13艘炮艇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時,藐視中國軍隊的設防,不聽中國軍隊的勸阻和警告,明目張膽地闖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國官兵的極大憤慨。
僧格林沁下達堅決反擊入侵者的戰鬥命令,督軍力戰,擊毀英軍戰艦3艘,使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賀布受重傷。
相持數日,英法聯軍軍艦撤走。
這次大沽口保衛戰,是自1840年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清廷對僧格林沁和有功將士大加獎賞。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也對此事給予充分關注與肯定。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敗退駐通州。
咸豐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鑲藍旗滿洲都統職。
繼而再戰,又敗於張家灣、八里橋,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圓明園被毀。
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觸怒了洋人。
咸豐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欽差大臣職。
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
清廷恢復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萬餘清軍赴山東與捻軍作戰。
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根據僧格林沁的奏請,其哲里木盟長職由達爾罕親王索特那木彭蘇克補授。
同治元年(1862年),賞還博多勒噶臺親王爵,不久詔世襲罔替。
朝廷授權僧格林沁節制調遣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
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敗捻軍,在鄂東霍山黑石渡收降捻軍十幾萬人,並打散十幾萬人,清軍也損失慘重。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軍誘至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市)高樓寨,隨後陷入重圍。
五月十九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當逃至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中傷墜馬,被捻軍十六歲小兵張皮綆斬殺在麥田,終年五十五歲。
僧格林沁戰死疆場,令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
由於僧格林沁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聽說他去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