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禹,男,小名輝,混號"小閻王",生於清嘉慶、道光年間,渦陽雉河集北張大莊人,張樂行族侄,家有沃田千餘畝。
父張富新,平素以封建禮教管束張宗禹,指盼其讀書出仕。
張宗禹雖愛讀書,但不屑應試。
年稍長,即與捻眾交往。
一次因家庭細故,奔張樂行處。
正準備豎旗舉義的張樂行甚喜,即收張宗禹為師爺,幫辦文墨。
咸豐六年(1856年)正月初,捻軍雉河集會盟後,張宗禹領正黃旗兼領鑲黃旗,是張樂行的禁衛軍,隨張樂行轉戰淮北、淮南。
咸豐十年正月,捻軍對清軍展開了大規模的運動戰。
張宗禹率領淮北捻軍3萬餘人,出敵不意,急行軍奔襲蘇北。
二月初一日,佔領泗州南的桃源,擊潰都司德興的300清軍,渡過清順河,到達王家營,一舉攻克蘇北重鎮清江浦(今淮陰),捕殺淮海道員吳葆晉、通判沈儒和副將舒祥等。
這是淮北捻軍所取得的一次大勝利。
張宗禹在這次戰役中嶄露頭角,被太平天國授予石天燕的封爵。
同治元年(1862年)春,太平軍將領賴文光、陳得才等奉英王陳玉成之命,領軍遠征西北,進入陝南。
當時正在豫西地區活動的張宗禹,率本部捻軍隨之進入陝西,與太平軍並肩作戰,陝西的回民紛紛響應。
後因謀救被俘的陳玉成,西征的太平軍與捻軍又返回河南,準備搶救陳玉成。
在獲悉陳玉成被害後,張宗禹率領一路捻軍東進,佔領湖北孝感。
由於清軍拼命阻擋,張宗禹便率部返回安徽亳州,與張樂行捻軍會合。
同治二年,僧格林沁重兵圍攻雉河集。
為分散清軍主力,張宗禹奉命進軍河南,聯合陳大喜部捻軍回攻清軍。
不久,雉河集失守,張樂行殉難。
張宗禹率部回安徽,進攻太湖、潛山、桐城等地,於六月間攻佔雉河集,處決了叛徒楊瑞英、王懷義。
西陽、高爐、石弓山、義門集等處捻軍復起,跟隨張宗禹,搶燒清軍糧臺。
是年秋,聞僧格林沁清軍南下,張宗禹率軍再入河南,同陳大喜、任化邦等部聯合西北太平軍共同抵抗清軍。
同治三年春,西北太平軍謀解天京之圍,由陝西回師東下。
三月下旬,張宗禹率軍與西北太平軍會師,並隨之為東下救援天京。
清廷命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湖廣總督官文的鄂軍、河南巡撫張之萬的豫軍和安徽巡撫喬松年的皖軍前往阻擊。
兩軍大戰於鄂東地區,東下受阻。
夏,天京失守,張宗禹與太平軍部將賴文光、馬融和等合圍湖北麻城,被僧格林沁清軍陳國瑞、成大吉部所敗,折入安徽宿松、望江、潛山、太湖之間,僧格林沁由英山追至豫西之鄧州。
時張宗禹部捻軍已易步為騎,運動快速。
根據戰爭形勢的需要,張宗禹等捻軍將領懇請賴文光為領袖,統一領導捻軍和太平軍餘部。
十二月間,在豫西進行改編,將捻軍和太平軍餘部合併,組成了集中統一的新捻軍,仍沿用太平天國年號、封號,張宗禹稱為梁王。
接著張宗禹率軍在河南鄧州(今鄧縣)與僧格林沁部展開激戰,大敗僧軍。
繼而在魯山再次打敗僧軍。
同治四年春,張宗禹採取"打圍戰術",率領捻軍走尉氏,誘引僧格林沁清軍。
僧率部追至,張宗禹又西南走臨潁,折東走郾城,又向南去西平、遂平,轉而東向走汝寧,忽南忽北。
為拖垮僧格林沁清軍,三月,張宗禹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