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5年閤兒班答致信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宣告此事,信上鈐用漢字"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方印。

1316年閤兒班答崩,子阿布·賽義德嗣位,還都大不里士。

權臣出班有擁立之功,阿布·賽義德為他向元朝請封。

1324年泰定帝授出班"開府儀同三司、翊國公",賜銀印、金符。

出班專擅國政,諸子皆居要職,與阿布·賽義德發生矛盾。

阿布·賽義德殺其第三子,出班舉兵叛,兵敗被殺。

經過這次內亂,國勢削弱,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和國內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同時迸發。

1335年阿布·賽義德死後,伊利汗國迅速瓦解,權臣、統將各自擁立傀儡可汗,國家分裂成東波斯、阿富汗斯坦的卡爾提德王朝,西波斯的穆札法爾王朝和札剌亦兒蒙古人的札剌亦兒王朝,土耳其的楚邦王朝,互相攻殺。

1355年,欽察汗國賈尼別克汗攻入大不里士,殺操縱朝政的出班後人,伊利汗努失兒完不知所蹤。

在紛亂中,一些地方貴族也乘機獨立,形成割據局面。

據有巴格達的蒙古貴族哈桑(札剌亦兒氏)於1340年自立為汗。

1358年,其子兀窪思汗兼併亞塞拜然等省地,移都於大不里士,史稱札剌亦兒王朝。

14世紀末被帖木兒帝國所滅。

伊利汗國鼎盛時期,其領土東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面包有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南抵波斯灣,北至高加索山。

旭烈兀以蔑剌哈(今伊朗東亞塞拜然省馬臘格)為首都,阿八哈即位後,始定都於大不里士,以蔑剌哈為陪都。

伊利汗國的君主都住在帖必力思附近的兀章,夏天移居阿剌答黑,冬季住報達(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旭烈兀被冊封為伊利汗後,承認忽必烈的宗主權,而自己有權處理伊利汗國內部的一切政務,並向各地委派了官吏。

旭烈兀汗把伊拉克、呼羅珊一帶(今阿姆河以南,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區)至阿姆河口的土地賜給了其長子阿八哈汗;高加索地區賜給了第三個兒子玉疏木忒。

將迪牙兒剌必阿(敘利亞邊界處)直到幼發拉底河邊的土地,交給異密圖答溫管理;同時把魯木地區交給木因丁·彼爾瓦捏,帖必力思交給篾力撒都剌丁,起兒漫交給圖兒堅哈敦(王后),法兒思交給異密汪吉陽管理。

任命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作者)為撒希卜·底萬(宰相兼財政大臣),使其全權決定、主宰、安排和掌握國事(拉施特《史集》)。

伊利汗國出產桑蠶和羊毛,是生產珍貴紡織品的國家,如提花錦緞、綾織品、天鵝絨、地毯等都聞名於世。

乞失和兀滿,是兩個珍珠產地。

在沙班葛剌地區出產牛黃,這在當時是一種無與倫比的解毒藥,它具有吸收動物身上或植物體內各種毒素的特性。

大不里士是汗國的政治中心,世界各地的商人可到此經商。

合贊汗改革時,致力發展農業生產。

他鼓勵農民開墾荒地,第一年免稅,第二年根據河渠遠近與墾殖難易,分別免稅三分之一、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允許撥出一部分稅額,購買耕牛、種子和農具分給無力耕種者。

為解決灌溉問題,合贊汗主張開鑿灌溉渠,其中一條被命名為合贊汗(在希剌州)。

該渠利用幼發拉底河的河水,灌溉了無水荒漠的怯兒別剌,使其變成為富庶的農業區,糧食的年收穫量約10萬塔閤兒。

為使荒蕪的大片農田得以恢復,合贊汗下令:凡能修整和耕種已荒蕪的農田者,將獲得地產權,並能世襲相傳,具有轉讓權;在稅額上實行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