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林軒依言走到皇帝身邊,皇帝指著書桌上的一份奏摺,說道:“林愛卿,你來看看這份奏摺。”

林軒拿起奏摺,仔細閱讀起來。

奏摺是戶部尚書遞上來的,內容是關於今年各地稅收的情況。

奏摺中提到,今年各地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旱災,糧食減產嚴重,百姓生活困苦,許多地方都出現了逃荒的現象。

為了賑災救民,戶部已經撥付了大量的銀兩和糧食,但仍然杯水車薪,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戶部尚書在奏摺中建議,朝廷應該儘快想辦法開源節流,否則國庫空虛,將會影響到國家的穩定。

(二)

林軒看完奏摺,眉頭微微皺起。

他知道,古代社會,農業是立國之本,一旦農業生產出現問題,將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穩定。

而旱災又是古代社會最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幾乎每年都會發生,給百姓的生活帶來巨大的災難。

“林愛卿,你對此事有何看法?”皇帝問道。

林軒沉吟了片刻,然後說道:“皇上,臣認為,要想解決旱災帶來的問題,治標不如治本。我們應該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的抗災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哦?如何治本?”皇帝饒有興致地問道。

(三)

“皇上,臣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林軒說道:

“首先,興修水利,發展灌溉。大乾王朝地勢西高東低,河流眾多,但水資源分佈不均,許多地方常年乾旱缺水。我們應該鼓勵百姓修建水庫、池塘、水渠等水利設施,將水資源有效地儲存和利用起來,從而提高農田的灌溉能力,減少旱災帶來的損失。”

“其次,改進耕作技術,提高糧食產量。大乾王朝的農業生產方式還比較落後, 耕作技術落後, 導致糧食產量低下, 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 我們應該推廣先進的耕作技術, 例如選育優良品種、 深耕細作、 合理密植等等, 從而提高糧食產量, 增加農民的收入, 增強他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最後,廣積糧草,以備不時之需。 ‘手中有糧, 心中不慌’, 我們應該鼓勵百姓和官府, 在豐收的年份, 多儲存一些糧食, 以備不時之需, 這樣, 即使遇到災年, 也能保證百姓的基本生活。”

(四)

林軒說完, 皇帝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 林軒說的這些方法, 的確是解決旱災問題的根本之道。

但是, 這些方法說起來容易, 做起來卻很難。

興修水利,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財力, 而且見效緩慢; 改進耕作技術, 需要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 推廣起來也並非易事; 至於廣積糧草, 更是需要長期的堅持和投入。

“林愛卿, 你說的這些, 朕都明白。” 皇帝嘆了口氣, 說道, “可是, 這些事情, 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且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以大乾王朝目前的財政狀況, 恐怕很難做到啊。”

(五)

林軒自然明白皇帝的難處, 但他並不想輕易放棄。

他相信, 只要方法得當, 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皇上, 臣認為, 辦法總比困難多, 只要我們肯動腦筋, 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林軒說道, “比如, 我們可以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水利建設, 給予他們一定的政策優惠; 我們可以設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 免費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 我們還可以改革稅收制度, 減輕農民的負擔, 鼓勵他們多種糧、 多儲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