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那會寫是很正常的。
但是《孟子》就要差一些了,一般人就算讀過,也不可能準確的默寫出來。
果然諸葛亮和龐統全都眉頭一皺,但緊接著兩人幾乎一同提筆奮力書寫了起來。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這一段默完,在場的眾人全都暗自點頭,心說話:“罷了,此二人是真有本事。
這麼小的年紀竟然能一字不差的默寫出此篇文章,看來平時絕對沒少下功夫.”
果然水鏡先生點頭道:“不錯,你二人都寫的不錯!小小年紀便可默寫出此篇文章,確實是下過苦功的。
既然如此那第三題我也要出了.”
兩人對視一眼,眼中竟然惺惺相惜之感。
對視一眼,兩人又是異口同聲道:“還請先生出題.”
“好,這第三題不用你們再默寫了。
我要問的是這天下大勢您如何看待?”
第三個問題一出,龐統和諸葛亮都沉默了片刻。
諸葛亮心說:好險,若是沒來荊州之前,自己也不知該如何回答此題。
但是這次隨著郭嘉來到荊州,這一路之上郭嘉同自己探討過此事。
所以這個時候他面色一凝,然後提筆開始書寫了起來。
龐統看到諸葛亮動筆,但是他卻沒有動。
只因為此題太大,他不知該從哪裡下筆。
若果亂寫一通到還不如干脆不答。
不過龐統也非輕易認輸之人,有了諸葛亮帶來的壓力,讓他的腦子飛快轉動了起來。
他又仔細的琢磨了一會水鏡先生的話,還真的讓他想出了些什麼。
於是他面露喜色,然後也提筆寫了起來。
屋裡的所有人全都全都屏氣凝神的看著兩人,但是他們全都渾然不覺,兩人都在用心的書寫,已經到了忘我的境界。
終於諸葛亮首先停筆,長長的出了口氣。
而在他停筆之後時間不長,龐統也定下了手中的毛筆。
兩人退後兩步,讓出來空間給水鏡先生龐德公和郭嘉等人用來評判。
水鏡先生當仁不讓的站在了兩篇文章之前,一邊看一邊不住的點頭,這兩篇文章的水平都很高,不過相較之下諸葛亮的確是更佳優秀一些。
當然了水鏡先生是不會馬上就公佈結果的,他要等別人都看完了之後再說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