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的老百姓掙得錢也少,看錢看的自然珍重許多,大部分人恨不得一分錢都掰成兩半花。那一分一厘都恨不得用在刀刃上,不能浪費一丁點來。

畢竟錢來的不容易,大人們也都希望孩子們可以學會珍惜糧食,節約用錢。

可是偏偏和想象的相反,多半的孩子都不會和自己的父輩一樣,那麼的不捨的花錢。

要說起來啦,這樣家庭裡面的孩子他們在小的時候,基本上都沒有碰觸過錢。你說他們一天到頭都沒有見過錢的影子,他們對錢是渴望的嗎?

毫無疑問,他們是渴望拿到錢的,而且,他們的內心比其他的孩子更渴望得到錢。

拿到錢之後,他們會隨著自己的心意亂花,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彷彿是在彌補自己在家裡面想吃什麼吃不到,想要什麼玩不到的虧欠。

有特例的孩子嗎?

那還真有!

一些心緒堅定,自控能力強的小孩,在意外得到了錢之後,會好好的積攢著,只為了能夠積攢足夠來達到自己的一些願望的錢財。他們的目標很堅定,一般都不會被其他的東西誘惑。

這樣的小孩子,往往長大以後,也可以成一番大事業。

但是這樣的孩子在鄉下,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因為鄉下的資源匱乏,大環境也不好,常年的資源不富裕,讓孩子對自己有一種虧欠。

也有不少的小孩在拿到錢之後,有種不知道怎麼掌控,也不知道怎麼去計劃花錢的感覺。他們只會憑著自己的心意去購買一些他喜歡的東西,像鄉下小賣鋪裡面的零食、鞭炮、玩具都是這些孩子容易大手大腳花錢的地方。

更甚至,有的孩子突然有了錢之後,完全就膨脹了,很有可能是見到什麼,就去買什麼?而不去想這些東西除了一時的新奇,對自己有什麼用?為自己手裡的這點錢做計劃。

很快,怎麼得來的錢就會怎麼失去。沒有計劃,沒有智商的話,得到了一筆大錢之後,這筆錢還會以其他的方式失去,守都守不住的。

鄉下有句老話說的好,不該是你的東西,得到了還是會飛快的失去。

陳大力在周建業上初中的時候,就開始固定給周建業一點錢來當零用錢了。那個時候因為周建業住校,陳大力覺得手裡沒有錢極其不方便,畢竟回家又不隨便。有點什麼事情,家裡人去的也不及時。周建業手裡有錢壓腰,那底氣就會足一些,也方便一些。

從那個時候,陳大力就開始有意識的培養周建業掌控錢的意識。

不過那時候,周建業還小,又因為經歷沒錢讀書就輟學這樣的事情,所以當他接觸了錢之後一直都不肯花,都是積攢著。

儘管周建業手裡攥著陳大力兩口子給他的零花錢也不少,可除了吃飯和買學習用品之外,基本上沒有任何的額外開銷。他把所有錢都積攢了起來。

好像後來自己花錢買了一些學習的資料,其他的錢都沒怎麼動。更何況陳大力是每個月都會給自己小舅子零花錢。按理說也應該攢了不少了。

但是有一次,陳大力聽周燕說,周建業藏在家裡的錢都被別人給拿走的差不多了,只給周建業剩下了幾張毛錢。

這樣的手法,一看就不是陌生人乾的,可是把周建業給氣壞了!

周建業在家裡翻騰著要找錢,周母害怕外人笑話這事,硬是把這件事情壓了下去,不讓周建業大張旗鼓的。

當時聽到這事之後,陳大力的肺都要氣炸了。

能在家裡把錢拿走,那肯定不是外人!周母壓周建業不讓自己小兒子說這事,估計一是覺得周建業一個小孩,手裡拿著一些錢,有些不像話。

當然,周建業沒有跟周母說自己到底丟了多少錢,周母也不知道數額,她只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