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林淺與院裡的五位隊員繼續外出探測。

節目組不拍攝時,她們的地質工作繼續。

一去就是一天,早上出發,自帶乾糧和水,下午六點回來。

吃過晚飯後,林淺拿著昨天從沙漠裡撿到的那塊化石,前往實驗室,也是他們平時開會的會議室。

昨天發現它的時候,只找到這麼一塊。

應該是某塊完整的化石已經露出表面,然後受到自然災害侵蝕,在沙塵暴的作用下,落下來一小塊,再被卷落至此。

其用刷子,將化石上多餘的泥沙清理掉,化石形狀完整的露了出來。

兩邊凸起,中間凹陷,呈三角形狀,看起來像是某種大型動物的輪齒印記。

至於是哪種動物的,她查了一堆文獻,沒有找到相關記錄。

不過像這麼大的齒印,可推斷此生物,體型必定極為龐大。

目前大型動物,基本就那幾樣,陸地上的恐龍,海里的鯨、鯊魚等。

恐龍滅絕至今有六千萬以上。

沙漠裡的鯨、鯊魚類,那就是更遠了,要知道這片沙漠的前身就是海洋,而海洋變遷形成的沙漠,就需要數億年才可能完成沙漠化。

所以根據初步判斷,這塊化石可能是他們這次探測的突破點。

為了證實她的猜測,她需要測定化石的大致年代。

目前他們的地質手段,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來測定大致年代。

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包括碳-14,鉀-40等。兩種元素都是自然界不穩定存在,會衰變成別的物質。

碳-14半衰期為5730年。也就是過了5730年後,碳-14就會有一半衰變成了氮-14。

一般用來測定5萬年以下化石的年齡,例如古人類遺體、化石的年齡就是利用碳一氮法進行測定的。

鉀-40的半衰期為13.3億年,衰變後的物質為氬-40。半衰期時間的長短適宜,因此,目前各地質時代絕對年齡的測定大都採用鉀-40。

不管這塊化石屬於哪種動物,目前猜測它的年限應該大於五萬年。

林淺直接採用鉀-40衰變法來計算這塊化石的年限。

首先從化石上取出一點樣品。透過化學分析的【光譜儀】測量鉀-40含量;再用超高真空系統的「質譜儀」量測氬-40的含量。

最後檢測出來的含量,透過年代計算方式可算出化石年限。

方法是由一位核物理學家得出,直接套用即可。

整個計算方法簡單,但是利用質譜儀分析氬元素時麻煩一些。

要先使樣品氣體化,然後利用物理和化學原理去除不必要的其它氣體成分,如氧、氮、二氧化碳和水等等,得到純化的氬-40元素氣體,最後再導進質譜儀內進行分析。

對於各種測年法,林淺都非常熟悉,並且可以獨立操作完成。

測量的每一個過程中,全身投入。時間一點點的過去,大概晚上將近十點才弄完。

其按捺住心中的激動,這塊化石的真實年限給了她很大的驚喜,比她想象中要久遠的多。

追溯到兩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時期,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它位於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

兩億年前的中國從西藏高原到東海之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也許比現在的南海還大,但海水的深度只有幾十米。

這個時期是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繁盛的時期,是恐龍世界的序幕,生活著我國最大的馬門溪龍,還有樑龍,祿豐龍,始祖鳥。

就不知這塊化石屬於誰的了?林淺看看時間,時間不早。

索性也不再糾結,將資料整理好,與化石一同收進揹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