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疫鬼在人體內作祟,治療的辦法是請巫道來驅趕瘟鬼。問題是巫道的本領不讓人放心,屢屢失敗,人們就認為瘟鬼魔力特別高強,轉而改變策略,開始討好和賄賂瘟鬼,禮敬它到別處去。瘟鬼於是變成了瘟神。

徐曉望先生認為,福州地區流行的瘟神五帝是由五通神演變而來的。五通神在山區是山精木怪的集合,在福州原為水猴、水鳥、蛤蚌、鱸魚、水蛙五怪,能行災布病,人們敬之為五帝、五聖。由怪而帝,動物神就進化為人神,只是神像仍然塑造得猙獰可怖。五帝是福州的顯赫神靈,1642年春,福州發生瘟疫,迎神活動持續了半年,可見其盛況。近代學者郭白陽說:“福州淫祀以五帝為最。”

淫祀是一項嚴厲指控,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邪教,要拆毀祠廟的。儒家歷來反對淫祀。我們知道,孔子是敬鬼神而遠之的,《朱子語類》也有“作州郡,須去淫祠”的句子。西漢獨尊儒術之後,中原文化逐漸理性化,認為南方鬼神崇拜愚昧落後,遂利用政治和文化權力進行壓制和禁燬。依神道設教的觀念,北宋朝廷將民間諸神納入祀典,進行管理,對於有功於國家和地方的正神、善神,透過表彰與敕封的方式,確認它們的正祀地位,例如關公、城隍、媽祖等;凡未編入祀典的鬼神,尤其是南方影響廣泛的原始精靈崇拜,如誨淫誨盜的五通神、壞人心術的蠱毒、作惡多端的瘟神,都在官方掃蕩淫祀的名冊之列。

為了逃避官府打擊,唐宋以後,福建的自然神紛紛人格化。你想想,理學家看到神臺上供著一條老蛇,或者一隻青蛙,萬眾在下面頂禮膜拜,情何以堪!把蛇王、蛙神人格化,賦予人的形象和性格、品德,士大夫就容易接受了。

五通神雖然改為五帝,但因信眾廣泛,曝光過度,被眼尖的人戳穿底細,地方官府毫不留情鎮壓。福州孔廟附近福澗街有間五聖廟,因為改名麻王廟,僥倖逃過歷史上的劫難,但眼下因為舊城改造,拆毀大半。我去採訪時,在門口來回轉悠,怎麼也沒想到這座破木屋就是曾經威名赫赫的五帝廟。一位婦女熱心地幫我們開門,一邊說:“這裡的神很靈的,有人生病就來拜拜,馬上就好。”

我沒有看到五帝,荒涼的神龕上,只有一位面色紅潤手持摺扇的銀鬚老人。麻王廟的負責人郭陳輝後來告訴我,那是麻王爺,五帝的總政;五帝的神像已經丟了;傳說麻王爺是太醫,被皇帝派到福州醫治瘟疫,積勞成疾,歿於廟中,成了五帝的總政爺。如此說,麻王爺是一位造福鄉里的正神。顯然,當時的廟祝只是把麻王爺當成五帝的幌子。

閩南地區的瘟神稱為王爺,祭祀活動比福州更隆重。以送瘟神為例,福州地區基本上是紙紮人馬船隻,送入江海;閩南地區往往使用真船實物,火燒或送入海中。前幾年龍海市鴻漸村燒王船,我親眼看到一艘四五米長的木船,滿載紙紮的花花綠綠神靈、儀仗隊和生活用品,遊神祭拜之後,堆在空地上一把火燒了。

王船造的最好的,還是泉州富美宮,據說長達兩三丈,不但有紙紮神靈人役,還有活雞活羊和柴米油鹽,極盡奢華。富美宮曾經送出一百多艘結實的王爺船,順晉江而下,往往安然漂過海峽,被臺灣居民拾到,立廟祭祀。福建的神靈傳入臺灣,通常以分身和分香的方式,只有王爺崇拜還透過漂流這種獨特方式分靈。我見過一個資料,在臺灣,以王爺為主祀的宮廟數量排名第一,超過了土地廟與媽祖廟。

我去看富美宮,意外地發現竟是一座很小的宮廟,久被煙熏火燎,祀奉著蕭太傅和24位王爺。蕭太傅名叫蕭望之,黑臉、長鬚、儀表堂堂,歷史上實有其人,是西漢大臣,以正直清廉著稱,在這裡成了所有王爺的統領。他手下的24位王爺個個都是良善之輩,正氣浩然。其實,閩南人並不將王爺當成瘟神,而是當成管理瘟部厲鬼的神靈,與福州的麻王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