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全部焚燬,在此之前已印成的經書也只有北京白雲觀收藏的一部尚基本完整。
1926年,上海涵芬樓印書館曾借白雲觀所藏《正統道藏》影印,改為線裝冊頁本。後來新印的《道藏》,都是從涵芬樓本影印的。
5. 近現代的續編與整理
明代編修《道藏》之後,清朝及近現代四百餘年問,未曾組織續編《道藏》,但民間編輯道經的活動仍有不少。清嘉慶年間侍郎蔣元庭編刻《道藏輯要》,後經數次增補,至1906年賀龍驤等人重刻《道藏輯要》,收入的道書已增至287種。
民國年間,丁福保編輯的《道藏精華錄》,收入道書100種。此外,明清至民國年間編成的道教叢書還有《方壺外史》、《道言五種》、《道書十二種》等。
臺灣道教學者蕭天石自五十年代開始蒐集整理道教古書秘籍,主持編纂《道藏精華》,陸續出版了17集,加外集2部,所收道書多達800餘種。美國道教學者蘇海涵(Michael Saso)編輯的《莊林續道藏》,凡25冊,收入符籙科儀類道書。
1989年至1994年間,四川成都巴蜀書社出版了一部大型的《藏外道書》。該叢書由胡道靜、陳耀庭等道教學者編集,全書共36冊,收錄道書1042種。
從1996年開始,由中國道教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與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華夏出版社聯合組織編修《中華道藏》。計劃首先對明《正統道藏》進行整理,對原編所收各種道書作校補、標點、重新分類,改編成一部新《道藏》。2015年6月底,中國道教協會提出編纂《中華續道藏》的計劃,並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中華古籍保護計劃”。
二、《道藏》的文獻價值
1. 道教經典與教義的重要載體
《道藏》儲存了自東漢至明萬曆年間的大量道教經典,是道教教義、科儀、符籙、仙傳、山志等道教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些經典不僅反映了道教的歷史發展,還體現了道教獨特的哲學思想和修行方法。
2. 中國古代哲學的寶貴資料
道家哲學以其獨特的超越性、玄思性和否定性特點,對人類生存進行終極關懷,本質上提供的是一種生存智慧。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將“道”作為核心範疇,創立了一套包括宇宙論、本體論、認識論和辯證論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
《道藏》中收錄了大量的道家哲學著作,如《莊子》、《老子》等,這些著作不僅是研究道家哲學的重要資料,也是探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3. 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藏》已收入1800多年曆史的道教文學,是中國古典文學不可分割的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的記傳、讚頌、章表類中有不少人物傳記、詩歌辭賦等文學作品,此外還有大量文集。這些作品大多以傳記、詩詞等形式呈現,反映了道教文化的獨特韻味和審美追求。
如《道藏》中的議論散文以《莊子》為典型作品,展現了豐富的創造性和浪漫主義風格;敘事散文則側重於故事的記述,具有相當的資料價值與文學價值。這些文學作品不僅豐富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內涵,也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了靈感和借鑑。
4.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珍貴史料
《道藏》中還收入了不少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如醫藥養生之書、內外丹著作、天文曆法著作等。這些著作對於研究中國古代醫藥學、化學、人體科學、天文曆法學等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例如,在醫藥養生方面,《道藏》中收錄了大量的道家養生方法和秘方,這些方法和秘方不僅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