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地面坡度慢慢爬升,但寬度只能單車通行,雖然隧道內壁做了硬化處理防止塌陷,但沒有設計洞壁,燈光和通風設施等輔助設施。為了避開了原有的地下設施,隧道不完全是直的。隧道一直通到工業區外圍的一條公路旁邊,不過出於安全考慮趙飛並沒有打通地面。反正有基地建設車,需要時再開啟通路就好。

建好後,趙飛倒回車子在隧道連線基地的地方重新封上了牆壁。這樣,不知道的以為基地到此為止,只看到一個停車位上停著一輛車。知道的只要開上基地車開啟透過模式,基地車就會透過這堵牆,透過後會再封上牆,然後就可以迅速遠離基地,甚至離開地下基地。而後面進入的人根本無從追起。

安排好地下基地,趙飛重新回到地面的實驗室。下地下基地的電梯沒有開關,是由小白直接控制的,而且是平臺式,跟地面沒什麼區別。如果需要,趙飛可以下到地下基地躲起來,也可以開地下基地建設車從地下離開。安排好了退路,趙飛放下心來,重新繼續開始自已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

今天,要收集的是太陽能電池的資料。太陽能電池是利用光電效應產生電能。平常我們看到的太陽能電池裡面99%都不是產生電能的部分,底下的基材,上面的玻璃保護層都只是保護結構。就是電池本身,真正產生電能的就是那一層薄薄的鍍層。其他都是為保護收集電能準備的。趙飛掃描了一塊太陽能電池,資料視覺化後,不斷放大。果然很多結構都是浪費的,只是生產工藝限制,只能這樣做。趙飛先除去了所有支撐結構的資料,只保留產生光電效應的部分。重新整理後的電池結構,太陽能電池變成了透明的薄薄的一層膜。除了需要吸收的頻率光,其他的光都透過去了。就是需要吸收的頻率,也沒能100%的吸收。不同的材料對不同頻率的光,光電效應不一樣,需要的光的頻率也不一樣。那麼用不同材料做出多層的太陽能電池,是不是可以吸收更多的光能?說幹就幹,趙飛開始試驗不同的材料,對應不同頻率的光。用不同層吸收不同的光譜。同時,為增加單一頻率的吸收率,也用多層結構來吸收單一頻率的光。

很快,一個新太陽能電池做好了。這個電池外觀還是片狀結構,但看起來不是普通太陽能電池的深藍色,而是幽深的黑色。實際是多層吸收結構,由於不受生產工藝的限制,每層可以只做PN接面的最小尺寸,也就是最薄尺寸就可以完成光電轉換,不被吸收的光也可以輕易進入下一層。這樣一層層吸收,最後測試結果,可以達到90%的光轉化率。傳統太陽能電池一平米也就300W的功率,新電池一下增加到2000W。這樣一個汽車車頂的面積,光照一天可以儲存大約20度電。能支援汽車跑100公里。100公里在大多數城市使用者的日常使用量已經可以滿足需要了。也就是說只需要安裝一個小容量的電池,每天一邊使用,一邊補充。只要當地天氣不是很惡劣,就可以一直不用額外充電。實現零充電用車。一個手機面積大約200平方厘米,可以產生40瓦的電量。這個電量在手機使用時持續補充電量,基本可以保持手機電池電量不下降。大容量的電池配上隨時補充的電量,基本可以滿足大多數人不需要單獨充電就可以保持手機的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