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掃描法出現問題。如果是靜態的掃描,掃描的同時,身體在改變。必然導致前一秒掃描的資料和後一秒掃描的資料無法連貫。如果只是靜態的研究構成,還勉強,也可以後期修復資料。但如果是治療,必然要實時處理。運動小的勉強可以接受,運動幅度大點,就一定會出問題。

唯一的辦法是暫時凍結生物,或者掃描更換的時間快到生物來不及移動。凍結生物,還要涉及復活,太難了。所以趙飛還是在掃描速度上打主意。先試驗運動比較慢的部分。

趙飛固定一隻試驗小白鼠,掃描了小白鼠全身。資料視覺化後,明顯可以看到運動劇烈的心臟部分資料組成的心臟,邊緣參差不齊。如果按這個資料複製,出來的小白鼠一定會出心臟病的,更細的血管弄不好就錯位破裂了。好在小白鼠固定了,骨骼部分看不到明顯問題。骨骼上的血管還好,但血管裡的紅細胞都被錯位弄壞了。

必須有一個可以錨定的資料參考。假設呼吸和心跳是穩定的,如果先掃描確定移動的規律,再掃描細節,然後將掃描的資料用移動規律矯正,是可以得出正確的身體資料的。但這種方法只適合穩定規律的運動,像血管內血液流動,神經傳遞資訊,體液,空氣的移動就沒法預定規律。

“小白,製造基地損壞的資料庫中,關於治療儀還有多少資料殘留?”

“治療儀中只有通用治療儀還有殘存資料。”小白回覆

“能把殘存資料用視覺化方式展示嗎?”

“可以,要現在展示嗎?”

“展示出來!”

趙飛的視野中出現一個類似棺材的裝置,但裝置上有很多區域,是灰色的補丁。趙飛在裡面看了半天,不懂啊!看不出怎麼治療的。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治療儀也是用同樣的原子引擎修復身體的。

“小白,前面使用的掃描裝置都是靜態的掃描,有沒有動態的掃描呢?”

“當然有,就跟拍照和錄影,錄影不過是連續的拍照。”

“不過,我沒有這部分資料了,你得自已設計。”

“小白,如果用掃描器只對一個區域做重複性掃描,能掃描多大區域能跟上物質移動?”

“你這個描述不正確!再快掃描也跟不上物質運動。只能說你能接受的誤差。比如最小的生物結構DNA,你掃描過程中一個原子的誤差,就會導致DNA鏈出錯。”

“不過,掃描是用光速進行的,主要時間花在掃描換位上。如果只掃描一片,就不用重新移動和定位。這樣基本可以實時提供生物的資料。”

“這一片有多厚?”趙飛問道

“大約1\/100毫米。”

“夠了,夠了,用三臺掃描器,整合到一起,這樣可以顯示3\/100毫米區域,原子製造裝置只處理中間的1\/100毫米區域。這樣兩邊都有緩衝區域,也可以做資料修正,保證中間區域和兩邊的區域資料連線不出現錯位。”

“掃描裝置水平佈置,原子製造裝置垂直佈置。這樣掃描和製造可同時完成,互不干擾。另外,還要收集建立各種生物組織的資料,在損壞時能人為替換。”

“小白,試試吧!”趙飛下令

“好的,主人。我用治療儀殘存資料和你的思路,製造一臺新的治療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