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超出我們現有的理論基礎太遠。這樣的結果,意味著我們可以大規模使用這種技術了。為了能夠更好的使用這個技術,我們需要擴大製造基地的生產零件體積。空間的限制,導致我們現在只能製作小零件。我們需要製作出不同體積規模的製造基地。”

“所以,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就是重新設計一臺製造基地,要能實現空間尺度上的跨越。下面我們討論一下,第一臺製造基地做多大的。。。”

“兩個方向,一個是裝置不變,但能連續生產;一個是製造更大直徑的製造基地。連續生產這個方向容易實現,但只適合長型零件或模組,有一定的侷限性;直接製造更大尺寸的基地,需要重新設計,而且還要考慮我們現有的基地是否能製造的出來。”

“其實擴大製造基地的規模,很多功能是可以直接放大的。因為這些功能本身就有設計餘量。比如護罩,加大能量供給,就可以擴大規模。”一位院士說

“光路運輸可以多路並行。”

“製造引擎沒問題,本身也是一片片製造,只是慢點。不行的話可以多引擎執行。”

“資料庫可以加大,處理器可以多個集合處理,保證資料處理效率。”

“原子儲存可以放大。能量供應也可以放大或捆綁。”

“為保證效率,供料和製造可以分開進行!”科學家們七嘴八舌的說出自已的意見。

“理論上放大可以完成,但最大的問題是我們高精度的零件生產依然受到製造基地的尺寸限制。”

“好的,那先按放大8倍規模設計吧,三個方向的尺寸都增加一倍。希望大家儘快拿出各部分的解決方案。我們可以不考慮裝置的外觀和尺寸,只要能夠實現需要的功能。”魏少尉最後總結道。

科學家們開始了艱苦的設計工作,對於他們來說,這是第一次自已獨立設計一個完整的製造系統。什麼都是從零開始。隨著設計的深入,慢慢發現有些部件沒法拼接。如果用製造系統分別製作,拼接後的效能就無法滿足要求。大家反覆討論後發現,必須先造一個能連續生產的製造基地,解決大尺寸零件問題。才能真正設計出大空間的製造基地。

於是設計分成兩個組,一組繼續原來的思路,不考慮零件尺寸。另一組開始設計一款跟原來製造基地一樣尺寸的可移動平臺製造基地。透過移動製造基地裡半成品的零件,完成更長尺寸零件的製造。為減少誤差,增加製造精度,移動並沒有採用連續移動方式。而是在完成部分零件製造後移動零件,讓新的製造接續原有零件製造。這對製造基地的精度來說,根本不是問題。這樣只要固定好移動後的半成品,新的製造自然可以透過調整軟體接續原有的零件製造。雖然製造速度降低了,完全不用擔心影響製造精度。這樣只要為製造基地增加了一個輔助支架,就可以實現更長尺寸零件的製造。對於少量特殊零件這樣做很合適。

正常設計組只要零件的另兩個尺寸不超標,就可以方便的製造出來。

限制少了,設計進行的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