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來戶,有的多進院落四合院住進了幾十戶人家。

四九城的四合院數百年形成的一戶人家住一個四合院的歷史自此被打破。

當然少數受到當局重視的民主人士、大學教授及各級幹部仍然全家住在一個四合院裡,保持著舊時代的居住格局,這時幾乎所有的四合院裡都能夠聽到外地口音的聲音,看得到外地模樣的新住戶,實現了是真正的民族大融合。這也是後來完整的四合院能夠保留下來的主力。

大工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的外地勞動力,以及其他老工業基地來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也源源不斷的抽調上來,給四九城的存量住房帶來巨大的壓力,四合院裡擁擠不堪,一間房子裡幾代同堂的現象開始出現。

因為沒有房子可以調劑,四合院裡已經按照人口分配了幾次,不可能再找出多餘的房子了。

人們開始想其他的辦法,在房間裡打隔斷就是當時為解決住房問題居民自發想出的辦法。

四九城四合院里老房子的使用面積都很大,一般在15平方米左右,有的房子達到了20平方米。

於是聰明的居民開始在房子中間用磚壘一堵牆,這樣一間房子就變成了兩間房子。

房子雖然變小了,但多出了一間房,可以了卻兩對夫妻同住一室及異性大子女跟父母同住的尷尬。

此招一出,群起響應,除了那些本身就很小打了隔斷沒法住人的小房子,如四合院裡的耳房、門房,其他大一點的房子幾乎都打起了隔斷,一間變成了兩間、三間。

在北京東城區鼓樓西大街靠近鼓樓橋一個月亮門的四合院裡,一間大北房居然被分成了四間房——從屋脊處砌一道牆將大北房一分為二,牆南邊是南房,牆北邊是北房。再將南房和北房一分為二,這樣就形成了四間房。

這樣的格局一直延伸到後世仍保留著,裡面住了四家,房子由一個房本變成了四個房本,也就變成了大雜院,一點也沒有了四合院的美感。

當然這個改變的程序是循序漸進的,現在還沒有達到那麼瘋狂的程度,整個四九城的人員還沒有那麼多,只達到第一階段,還是在遊說私房主上交房產階段。

要麼易立東他們幾個也不可能找到一個廢棄的四合院,雖然是殘垣斷壁的,但只要是房管局登記了,早晚有一天會啟用的,畢竟以後得居住環境會更加的嚴峻。

易立東走到的18號的院門口,沒有進去就在外面等著,看看有沒有人進去或者出去,想著讓人叫一下劉強自已就不進去了,畢竟人多嘴雜的。

等了大概有個十來分鐘,幸好看到一個人從院子裡走了出來,是一個年齡比較大的人,易立東趕緊走了上去問了一句:“大爺您好,劉強是住這個院子嗎?”

“在這邊,你進去吧,就在東院”老大爺笑呵呵的說道。

“那什麼您能幫忙叫一下嗎?我就不進去了”易立東不好意思的說道。

“那行,我正好沒事,就當遛彎了,等著吧”說完就轉身又走進了院子裡。

易立東趕緊說著謝謝。

易立東轉身又在牆邊等著。

沒一會就18號院大門口傳來了聲音“誰這麼不開眼在這個時候找我,我才剛睡著”

“劉哥,是我,過來”易立東在牆邊喊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