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了一圈沒看到有燒火的地方。

他們可沒有條件一直在外面吃飯,肯定要做飯的。

“廚房在外面呢,東哥。”王小虎領著易立東來到了廂房和耳房中間的位置,這個地方正好有個凹槽,他們住的是兩進院子的東廂房和東耳房,不像三進的院子,這邊會有一個去三進院的門,這邊沒有門而是一個凹進去的門廊。

“我們這幾天就在這邊做的飯,也沒辦法做別的,只是熬點粥什麼的,我哥說後期把這邊封上就可以正式做廚房了,那樣我們的兩間房子就成了三間了。”王小虎看著這個凹槽憧憬的說道。

現在街道對房子的改裝還沒有什麼明確的規定,只要不影響別人都沒事。

“挺好的,最起碼不用在屋裡點火了,弄的全是煙味。”易立東看到這個地方點點頭說道。

現在他們還沒有爐子只能燒土灶,燒土灶就會有煙,燻的哪哪都是,有這麼一個地方燒飯也不錯。

燒土灶不像燒爐子煙太大了,就是大石橋那個臨時地窖還要盤個煙筒呢,要麼一燒火屋裡根本沒法站人。

雖然現在沒有後世的那種煙筒,也可能公家單位有,不過易立東沒有見過,但是有一種風斗能夠有效的排出煙去,沒辦法冬天太冷,不可能家家戶戶都點土灶的,不管怎麼著還是要用爐子。

煙如果不排出去肯定要煤氣中毒的。

現在燒爐子也不是像電視裡演的那種一燒都是一晚上的,都是每天早上點著做飯,然後用煤塊壓上等下次使用,這樣煤塊燃燒的慢,下次直接用火簍子一通火就著了,這樣能避免頻繁的生爐子。

當然晚上是不燒的,一個是想省點煤,現在買煤也是有定量的,燒完了有錢也買不到的,又不可能都去撿柴火燒,沒有煤了更麻煩。

也能避免晚上睡覺的時候煤氣中毒。

這時候“生爐子”所用的爐子十分簡陋,是一個用鐵皮製成的類似水桶一樣、直徑約三四十厘米的東西。

爐子內壁下方三分之一處,有一個用三四排鋼筋組成的篦子;下方是一個可以活動的“小門”,用以調節進風量,控制燃燒程度;底部焊有三條腿;頂部有個鐵皮製成的四方形平面“爐臺”。

爐子啟用前,要先“抹膛”,也就是用和好的泥巴將爐內壁四周抹上約三四厘米厚,使爐子的內徑小許多。

估計主要也是為了省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