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購買主糧全部都要用票才能買到,而且每人的糧食定量也都不一樣,有的多有的少。

至於糧票還是分為:粗糧票,麵粉票,大米票……等等,只不過更加的細緻化了,不像原來的大部分都是五斤十斤的比較多,現在一斤以下的比較多。

糧食的定量依年齡大小,因人而異,從嬰兒降生的3斤糧食、少兒6斤糧食、兒童8斤一直到成人21斤不等。每家每戶都可以按照自已家裡的人數和年齡的大小去領糧票。

此外還依身份不同,指標各異,如在校大中學生、機關幹部、特殊工種……略有所增加,數量都不一樣,糧本上面的糧食關係都註明了,。

其中麵粉供應占總定量20%,大米佔 10%,其餘供應粗糧——玉米麵、白薯幹、有時即高粱面兒、鮮白薯等雜糧,這些都是依情況而定。

糧食供應的更細緻了,糧票也就更細緻了。

按照規定還給四九城的嬰兒發給奶證,每日兩瓶,每瓶半斤。

滿週歲的,供應1瓶,再摻兌“代乳粉”。

代乳粉票和嬰兒糖票,每月各發一張。

憑票到指定商店可購買代乳粉1市斤(由黃豆粉、大米粉及少許奶粉摻兌而成)和黃砂糖2兩,這些都需要街道核實。

糧食標準降低,副食品的就更加短缺了,作為副食品的主力軍,豬肉就有了更加明確的規定,凡是在四九城有正式戶口的,每人每月三張票,分為每月的上旬中旬和下旬三次發放,每票供應1-3兩,以貨源情況而定。

肉少的時候供應一兩,最多不能超過三兩,這裡面就有操作空間了,大部分購買的都是一兩的,但是這個票沒有時間限制,不過大家都有默契的等到春節的時候用。

牛、羊肉也是自今年元月起憑票供應,主要供應少數民族。

凡是少數民族居民,並有正式戶口的,每位每月發給“清真肉票”三張,票面標明:上旬、中旬、下旬,每張票一次性使用,可購鮮肉1至3兩(牛、羊肉二者選一)。

貨源不足時規定:下貨(內臟)可以頂替鮮肉分量,要不然實在是供應不上。

好像現在的糧本只能買一些街道的白菜和煤炭之類的季節性物資,別的都需要票。

易立東吃完午飯就離開了,家裡有小花和小虎在自已也不用擔心小春了,出門之後直奔南鑼鼓巷,他還要去找板爺呢,這次過去準備直接拉這魚過去。

“你好,陳師傅回來了嗎?”上午來的時候就知道了陳師傅的家,所以直接上去敲門,然後問了一下。

說實話也不是找不到別的板車,為什麼就找陳師傅呢,自已主要還是看中了他的人品,自已給了兩毛錢他就收了一毛,從這裡就能看出來陳師傅這個人不貪。

自已弄的這些東西畢竟屬於倒買倒賣的,萬一整個嘴不嚴的,貪心的,那不是自已給自已找麻煩嗎。

陳師傅非常合適,自已也知道他的家了,再加上人不貪心,即使有什麼他也得掂量掂量自已犯不犯得上。

所以堅持找陳師傅還是有道理的。

“您來啦,快進來老陳在家,我去叫他。”上午見過的那個婦人看到易立東過來,趕緊招呼一聲,上午就讓他走了,幸好下午回來了,要不然自已還以為生意丟了呢。

“我在外面等著吧。”易立東看他們家裡實在沒有什麼下腳的地方,這年代的家裡大部分都是這樣的,什麼都不捨得扔掉,一年年的不就越堆越多了嗎。

沒一會陳師傅的聲音就傳了出來“是誰啊。”

又傳來了那婦人的聲音,是來找你幹活的,你回來的時候不是告訴你了,快去吧,人家在外面等著呢。

“是你啊,怎麼還要去醫院嗎?我這就去拉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