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李祐的心聲還在繼續。
【到了隋朝的時候,馮家在嶺南地區,不光影響力很大,族人數量也很多。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家族,隋朝自然也只能是以招攬為主。所以,馮盎剛剛成年,便當上了宋康縣令,宋康就是今天的廣東陽西。後來,憑藉鎮壓嶺南各族的叛亂,馮盎逐漸升遷為高州刺史、漢陽太守。隋朝末年,楊廣徵討高句麗,馮盎亦隨軍出征,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
【到了這個時候,馮盎已經算是隋朝真正的高階將領。那個時候李淵老頭還在負責監運糧草呢,李二...估計在玩泥巴。再加上馮家在嶺南地區的影響力,馮盎本人的地位,自然也就可想而知。遼東之戰結束後,沒過幾年,楊廣被麾下禁軍勒死,隋朝徹底滅亡。隋朝滅亡後,馮盎當時正身在北方。得知隋朝滅亡的訊息後,馮盎第一時間返回了嶺南,並沒有在北方逗留。對於馮盎來說,嶺南才是他的老家,是馮家真正的根據地。】
咳咳。
聽到李祐說自己在玩泥巴,李世民頓時就不樂意了。
屁的玩泥巴。
那年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包圍,是朕響應招募去救援,把隋煬帝給救出來的!
李祐自然是聽不到李世民的內心吐槽,而是繼續在內心當中分析馮盎。
【回到嶺南之後,馮盎迅速召集馮家人,聚集民眾,宣佈割地自治。因為馮家在當地的影響力實在太大,所以馮家宣佈獨立,基本沒有任何波折,就只是城頭換個旗幟那麼簡單。馮盎宣佈獨立之後,靠著馮家在嶺南多年的積累,很快便聚集了五萬兵馬,牢牢控制住蒼梧、高涼、珠崖、番禺等地區。】
【成功佔領嶺南大片地區的馮盎,雖然手握重兵,並且佔據了很大一片地盤。但是接下來,馮盎卻並沒有全力擴張,反倒是選擇依附於南方的農民軍領袖林士弘。以馮盎當時的實力,其實完全有能力自立為王,但最終,他卻選擇了依附林士弘。這種選擇,看似出乎意料,但仔細想想,卻充滿了智慧。馮盎並非沒見過世面,遼東之戰的時候,馮盎見過隋朝指揮百萬軍隊作戰,是何等的聲勢浩大。所以馮盎很清楚,他麾下的這幾萬兵馬,幾個郡的地盤,在真正的中原梟雄面前,其實根本不夠看。馮盎很清楚,以他的實力來說,進攻不足,自保有餘。
說實話,那個時候能有這樣清晰認識的,估計就只有馮盎一個。
不過馮盎雖然依附其他大勢力,但還是選擇儘可能的獨立。反正以馮家在嶺南的影響力,不管將來誰坐天下,都得好好拉攏馮家。至於去爭天下,馮盎很清楚,自己沒那個本事,馮家也沒那個本事。這期間雖然也有人曾建議,讓馮盎領兵出嶺南,去中原爭奪天下,或者自立一國,效仿當年的趙佗。但面對這些建議,馮盎卻全部拒絕了。】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馮盎的選擇是對的。此後的幾年裡,中原大地上風起雲湧,李二橫掃天下,統一了整個中原。隋末各大勢力之間的戰爭,動輒十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參戰。以馮盎麾下這幾萬兵馬,若是扔進去的話,還真不夠看。不過,正是因為馮盎足夠聰明,始終不出去爭天下。在李二橫掃天下期間,馮盎也沒有和李二發生任何衝突。而嶺南地區,也在馮家的治理下,井井有條,成了亂世當中難得的一塊淨土。】
李世民暗暗點頭,這點的確沒錯,那些年馮盎管理的嶺南絕對是華夏地圖上難得一塊淨土。
【武德五年,隨著林士弘戰敗,唐朝開始逐漸統一南方。這個時候,唐朝方面向原本臣服於林士弘的馮盎,遞出了橄欖枝。面對唐朝的招攬,馮盎並沒有拒絕,而是欣然接受,直接歸降了唐朝。此後,李淵老頭封馮盎為吳國公,後又改封為越國公,最後封成耿國公,仍然轄制原本控制的嶺南之地。】
【雖然投降了唐朝,但馮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