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意識到這點,開始了長城沿線的“互市”貿易,

當歡天喜地奔赴“互市”的韃靼人,熱情高漲求購各式中原的鐵鍋時,張居正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沒錯,就在這韃靼人無比熱愛的鐵鍋貨物上。

為百年和平大計,必須打場貿易戰!以張居正興奮的原話說:“制虜之機,就在於此!”

區區一口鍋,竟有如此重大的意義?事實證明,張居正沒看錯,至少整個十六世紀裡,各路韃靼騎兵不要命的燒殺搶掠,就是為了一口鍋!

和平能否持續,關鍵就要把鐵鍋貿易的主動權抓在手。於是,就有了張居正接下來,一個看似離奇,卻深謀遠慮的貿易戰謀略:開放互市後,韃靼人要買別的生活用具都好說,唯獨這鐵鍋,卻是隻允許賣給他們廣東特產的“廣鍋”,而且韃靼人只要買鍋,必須拿他們用過的舊鍋來換,否則多少錢也不賣。

為何只賣廣東鍋?因為其他型別的鐵鍋流入草原,難保韃靼人不會融掉後用來打造兵器,而熔鍊技術門檻極高的“廣鍋”,才真正叫大明朝賣得放心。至於“舊鍋換新鍋”?那更是張居正加的保險,有賣就有收,最大限度回收舊鍋,絕不叫一口鐵鍋用歪。

這場不動聲色的“鐵鍋大戰”,在衝破種種阻力後,終於強硬推行下去。效果也果然如張居正所料,威脅互市和平的所有因素,被這鐵鍋一掃而空。

沒有了鐵打造武器,韃靼人軍備衰落,再加上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質都能透過“互市”獲得,不用冒著生命危險去劫掠,戰爭也就越來越遠。

昔日戰亂頻繁的長城沿線,此後近百年裡互市貿易紅紅火火,沿線百姓安居樂業,許多著名的商幫與貿易線路都應運而生。曾經的血腥戰場就以這樣貿易共贏的方式,助推了明朝“隆萬中興”的輝煌!

共贏,才是所有貿易戰,最長遠的利益訴求。】

【貿易戰今天就先寫這麼多,這其中還有很多深奧之機,就連咱自己都沒有搞懂,不過光是照搬用來對付突厥人就完全夠用了。】

【今天咱寫了這麼一大篇幅的日記,系統你可一定要給我點好東西啊!不然我可就白寫了。】

【還有我可得把日記本藏好,若是被李二發現了,估計又得是麻煩事情。】

看完李祐的日記,李世民是一如既往的既高興又生氣。

雖然對於李祐寫的這個關於貿易戰的故事,李世民還有很困惑,比如明朝是哪個年代?為何沒有聽說過?張居正又是何人?但這都不妨礙李世民對貿易戰的理解和運用!

果斷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