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原因之二:高句麗地區天氣較為惡劣,高句麗的位置在華夏的東北部地區,由於緯度較高,高句麗的氣候是十分寒冷的,冬季相對其他地區來說也開始的較早,書上記載高句麗地區“季秋草枯,遼塞寒烈”,高句麗的軍隊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已經能夠適應這種天氣狀況,但是唐朝的軍隊士兵大都是中原人,他們很難適應如此惡劣的天氣,承受不住如此寒冷的狀況,因此其軍隊的作戰實力大大降低。】
【失敗原因之三:高句麗地勢易守難攻,高句麗的地理位置從軍事戰略角度來說,十分具有優勢,書上記載,高句麗地區“多大山深谷,無原澤”,因此高句麗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區,高句麗人民依山谷而居,周邊多為山脈,因此高句麗城內的許多建築也都是建在山上,很少有平原地區,高句麗在進行城池的建設時,也是按照地勢而建,這樣的建設既能夠方便駐紮大量的軍隊士兵,並且十分堅固,不易被攻破。】
【失敗原因之四:李二這次御駕親征,指揮權都在李二手裡,其他主將只能按照李二的命令列事,雖然李二的軍事才能強大,但在遼東的戰鬥不同於平原大規模軍隊交戰,區域性戰鬥比較多,需要各部隊主將臨時決斷,指揮權太過於統一不利於戰局!】
【對了,還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和高句麗戰鬥過程當中,降將高延壽、高惠曾提出直接攻打高句麗王都平壤,這本是正確的計謀,但卻被李二給否定了,認為此計過於冒險,高句麗軍隊不堪一擊,可以一路平推到平壤,接過正是因為李二的請敵,導致了這一次遠征高句麗的敗仗!】
嘶~
越聽,李世民心裡越犯嘀咕!
李祐分析得太到位了!
這次攻打高句麗,李世民正是打算御駕親征!
沒想到直接被李祐預判到了!
不愧是我大唐皇室的麒麟子啊!博古通今不說,還能提前預判!
自己真要是莽撞出手的話,怕是要步隋煬帝的後塵啊!
這絕對不行啊!
如果不打高句麗,自己就不會輸!那就不會步隋煬帝的後塵!
而且一旦打高句麗不成功,吐蕃是一定會對大唐動手的,到時候就真是腹背受敵!
這麼一想,似乎房玄齡、杜如晦他們一開始說的,安撫高句麗為主,先把吐蕃打趴下好像更合理啊!
想到這裡,李二當即又是大手一揮,“朕剛剛想了想,打高句麗不利因素太多!路途遙遠、天氣惡劣、易守難攻....嗯...咱們還是從長計議一番!”
嗯????
大廳當中所有大臣腦袋上寫滿了問號。
內心更是紛紛爆出口!
靠!別以為你是皇帝,你就可以為所欲為,欲所為欲!
勞資已經挖空心思在思考如何攻打高句麗了,你來一句從長計議,這完了?
太不靠譜了!
然而表面上,這些大臣一個比一個恭敬。
“陛下英明!思慮周全,臣等欽佩不已!”
“吐蕃已經陳兵邊疆,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要對我大唐動兵,因此西南方向才是我大唐關注重點!”
“陛下,吐蕃事情緊急,還請速速決斷!”
既然不打高句麗,自然就是打吐蕃了。
就在李世民和大臣們已經將思路投向如何對付吐蕃的時候,李祐卻還在思考高句麗的事情。
【高句麗的事情還是儘早處理比較好,畢竟這高句麗棒子只要徹底征服他們一次,就管很久很久!】
【還有李二在長安好好待著,幹嘛非得御駕親征,難道你想當大唐戰神麼?】
嗯?
大唐戰神?
朕難道不是大唐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