慮如何應對這一次鮮卑南下的時候,斐中郎居然在思索對於北地的整體方針策略了,看來自己的思維問題的方式方法還有待提升啊……

斐潛也沒有端什麼架子,直接就說道:“我就說說我的看法,如果有什麼不足的,大家再補充。北地貧瘠,地產不豐,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修城駐軍,耗費糧餉,此為其一。塞北嚴寒,孤軍深入,不識地理,不明氣侯,糧草無繼,兵卒無援,故而常敗,此為其二。諸君有何補充?梁道、元直?”

賈衢點點頭說道:“胡人多馬,來去如風,追之不及,固城則失野,出戰則失利,此為弊一;其二,胡人南下多擇秋時,羅掠禾苗,斷吾糧餉,此消彼長之下,疲軍憊民亦難免矣。”這個是賈衢針對於北地難以堅守的說明。

徐庶接著說道:“朝廷舉兵,號令之下,彙集、調撥、整軍、起行,往往耗費數月,戰機已失,胡人已退,其將為求戰功深入大漠,急切之間多半中伏而敗。”這是徐庶對於第二個問題的補充。

斐潛又看看其他的人。

黃成、徐晃和馬延搖搖頭,表示沒有什麼說的。可以理解,作為一個將領,戰場之上臨機決斷是統兵的主場,而大帳之中運籌則是謀士的主場,這一點黃、徐、馬三人也是分的清楚的,所以都沒有說什麼。

杜遠、棗祗和太史明也沒有說些什麼。杜遠主要負責後勤糧草,棗祗主要專精於農桑耕作,太史明過來就是管轄工匠的,列席是表示一種重視,但是像這種戰略上的東西,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點子,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多說什麼。

斐潛點點頭,繼續說道:“羌、匈之輩,名雖支援,實多袖手,順強戮弱,只求勢利,不言道義,故而,此戰需勝,否則生變。”現在雖然說白石羌和南匈奴或者是因為貿易的關係,或者是因為戰略聯盟的關係,似乎來說還算是不錯,但是那是建立在斐潛所代表的這一支軍隊足夠強大的基礎上的,如果被這兩個發現斐潛連一隻鮮卑偏軍都打不贏,估計整個的立場就會瞬間的轉變。

這個問題眾人都是清楚,因此也都點頭同意,沒有什麼異議。

斐潛輕輕敲了一下桌案,然後說道:“鮮卑之軍,定然至此!”

站在鮮卑人的立場上進行考慮,不管是為了錢財,還是為了物資,甚至是為了報復斐潛奴役鮮卑俘虜的仇恨,都必然會殺到這裡,不一定會進行決戰,但是劫掠和削弱斐潛地盤上的莊稼收穫,打擊斐潛軍隊計程車氣,鮮卑人肯定是百分之一千的會做的。

徐庶和賈衢對視一眼,忽然都笑了笑,忽然感覺事情明朗了許多,既然肯定了鮮卑人的目標,那麼這群人還能任其隨意來去不成?

曹操問:“他有什麼好?我哪裡及不上他,?你老是想著他,老是忘不了他?”

關羽淡然道:“你樣樣都好,樣樣比他強,你只有一個缺點,你不是他”

<BR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