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俊笑著興奮地對老人說道:“大爹,我這種田雖說也是種田,但與現在的種田有很大區別的。”
老人笑著不解地說道:“喔!小蘇這還不是種地麼?”
蘇俊微微的笑著搖搖頭,隨後神色平靜地開口道:“老爹,這一路走來,我瞧見如今國內種的那些作物,都是稀稀落落的。”
“就拿包穀講吧,我看這一畝地,要是能收穫一擔包穀,那都得感恩謝老天爺的恩德了。”
“哦,對了!說忘了,要說那唯一長勢喜人的作物,大概就是那漫山遍野的罌粟了,那花道是開得格外豔呢?”
老人聽聞後沉默了好一會兒,臉上表情平淡,還透著幾分不屑,緩緩說道:“嗯,小蘇啊,你說得沒錯,可種地這事兒,不管在哪兒不都一樣嘛,說到底不都是靠老天爺賞口飯吃呀。”
蘇俊愣了一下,看著老人那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笑著回應道:“老爹,您可能不太明白我所說的種田的意思。我想的是,要盡力把天氣對種田的影響因素降到最低。”
“而且咱們可以考慮種植甘蔗、苧麻、橡膠、棉花、桑樹這些作物,然後再建工廠去生產白糖、橡膠製品、麻布、絲綢之類的東西呀!並且我還希望能採用最新的生產方式來管理……”
“白糖、棉、麻、絲之類的,我心裡有數。但這橡膠是啥玩意兒?……估摸著這些都算不上糧食,和種田也不沾邊。”
“就說白糖吧,彌勒竹園有幾戶人家在做,產量不算高,價格卻貴得很。”老人字斟句酌平靜的說道。
蘇俊卻笑了,在心裡想著,白糖、橡膠、棉花這些可都是好東西啊!往後要是再加點“料”,收拾小日子可就靠它們了。
這可是蘇俊來到這個時代後,想到“秋水”筆下的那個小男孩,唯一想為他做的事兒了,就是好好收拾小日子。
恍惚間,蘇俊彷彿看到了,憑藉自己所掌握的共和國在七八十年代,“自力更生”時的那一套州縣一級小型化的工業基礎,低調地沿著滇越鐵路兩旁鋪開,建起了一系列的化肥廠、棉紡廠、鋼管廠、水泥廠……
此後,蘇俊的眼前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華夏的軍隊腳踏草鞋,奔赴與小日子的戰場。那張經典的老照片中出現的那雙草鞋消失了,軍人們終於穿上了雙鞋子。
緊接著,漫天的白糖、化肥製成的土火箭,如洶湧的浪潮般朝著小日子軍隊奔騰而去。
這些在平日裡不過是,自己工廠產出的再尋常不過的農用品,此刻卻成為了保家衛國的利器。
蘇俊思及此處,內心的興奮與自豪愈發濃烈,得意的笑了。
老人突然見蘇俊在呆呆地傻笑,不禁微笑著對蘇俊說道:“娃娃吶,這生產白糖,你有幾分把握呢?聽說這東西不好弄。”
“十成把握,老爹。我在西洋學的就是工科,建個年產五千至一萬噸的土法生產小廠,對我來說輕而易舉。”蘇俊笑著說道。
老人一聽,愣住了,半晌後才不解地說道:“娃娃,你說的這一噸,相當於多少擔吶!”
蘇俊輕鬆地笑著解釋道:“老爹,一噸大概有二十擔左右……”
老人似乎在心裡算計了一下,突然吃驚的說道: “這麼多!那得需要多少人和田來種甘蔗吶?這一年的糖,怕是咱們整個雲南的百姓,也吃不完吧!生產這麼多,又得要多少大洋吶!”
蘇俊面帶微笑,耐心地解釋道:“老爹,這事兒急不得,得一步一個腳印,分階段逐步推進。”
“我琢磨著,先從相對容易且週期較長的專案入手,比如棉、麻、絲這些,讓它們先產生收益。至於週期較長的橡膠,得先在紅河周邊海拔較低的地方試種……”
“小蘇,即使是這樣,那也得要好多錢吧!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