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過程就像檯球桌上的球越來越多,碰撞越來越密集,能量在這不斷的撞擊中呈指數級增長。

而這源源不斷釋放的能量,便是原子彈爆炸時那毀天滅地力量的來源 ,一場微觀世界裡的檯球風暴,造就了宏觀世界的震撼奇觀。

終於,蘇俊結束了漫長的闡述,最後總結道:“這便是我基於現有理論,對原子彈鏈式反應的猜想。”

馬丁教授徹底被折服了。在蘇俊層出不窮的奇思妙想面前,他感覺自己的思維彷彿被禁錮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完全跟不上蘇俊跳躍的思路。

此刻,馬丁教授的內心被敬佩之情填得滿滿當當。

在蘇俊掀起的這場思維風暴裡,他深刻意識到自己思維的侷限,根本無法與蘇俊並駕齊驅。

於是,他心甘情願地擔當起忠實記錄者的角色,藉助柏西文的翻譯,將蘇俊那些堪稱石破天驚的想法,一字一句地記錄下來,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深恐有所遺漏。

緊接著,蘇俊的話題轉入了“時間膨脹”。他將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中的部分內容娓娓道來,對於“尺縮效應”等概念,只是簡要提及,點到為止。

演講繼續推進,蘇俊開始闡述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

當涉及水星進動、黑洞(蹋星)、(史瓦西半經)“視界”事件、引力波等前沿且複雜的概念時,柏西文也找不到合適的法文對應詞彙,只能採用音譯的方式傳達給馬丁教授。

而馬丁教授始終全神貫注,不停地奮筆疾書,一心做好這個記錄者。

這場時長長達兩個小時的精彩演講,在蘇俊深深鞠躬,誠懇說出“謝謝大家”後圓滿落幕。

誰都未曾料到,馬丁教授隨後將自己的記錄稿,發表在世界頂級期刊《自然》雜誌上,一經刊發,瞬間在整個物理學界掀起了驚濤駭浪。

愛因斯坦本人也對蘇俊的見解,大為讚賞,這讓他一掃此前諸如“中國人沒有邏輯思維,沒有數學天賦,他們勤勞,但很遲鈍”

“中國人骯髒,智力低劣,麻木遲鈍,像牲畜一樣”

“中國女人毫無魅力可言,中國孩子毫無活力、呆頭呆腦”

“中國人像沒有感情的工作機器,任勞任怨卻麻木不仁,看上去比較骯髒,缺乏自己的個性和創造力”等表述所體現出的偏見。

他還曾對中國人的一些生活習慣,比如蹲在地上吃飯表示不理解和貶低,將其形容為“就像歐洲人在叢林中解手一樣低等” 。但他卻稱蘇俊是世界上最懂相對論的人。

(註釋:需說明一下的是,愛因斯坦日記中這些言論,反映出當時西方社會存在的對華人有一些偏見,這並非全面客觀的認知,不能代表愛因斯坦對全體中國人的完整看法,也不能掩蓋他在科學領域對全人類的巨大貢獻。同時,我們應該以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和歷史時期的交流與碰撞 。)

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愛因斯坦給羅斯福總統寫信,提議研究原子彈時。信中的內容大多引用了蘇俊此次演講中的觀點,不過這些都已是後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