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站在這兒,我心裡真是七上八下的。為啥呢?因為我今天要講的可是劃時代的《相對論》。
你們知道不,這理論是愛因斯坦先生提出的,他1922年曾在上海停留了三天。
要是時間能倒回1922年,我肯定先在1922年,就把愛因斯坦先生請到和平飯店吃一頓,向他好好取取經。
這樣我現在也能更有底氣,不至於緊張得不行,也能更好的給大家講好這《相對論》 。
蘇俊話音剛落,臺下先是瞬間安靜,緊接著爆發出一陣鬨堂大笑,隨後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蘇俊抬起手,輕輕擺了擺,臺下原本嘈雜的聲音瞬間戛然而止,所有人都屏氣斂息,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蘇俊清了清嗓子,接著講道:“雖然沒能邀請到愛因斯坦先生共進晚餐,但今天,我想帶著大家揭開相對論那神秘的面紗。”話音落下,臺下一片寂靜,滿是期待。
“1924年,世界正處於科技變革的風暴核心,相對論橫空出世,就像一個極具衝擊力的‘科學小怪獸’,闖入了人們的認知領域,把大家以往的科學觀念攪得混亂不堪。”蘇俊略帶詼諧的表述,引得臺下響起陣陣笑聲。
“談及《相對論》,就不得不先講講狹義相對論中大名鼎鼎的公式e=mc2 。這個公式看似簡潔,僅僅表達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卻是足以毀天滅地的力量。”說完,蘇俊轉身,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工整地寫下公式e=mc2 。
他放下粉筆,微微側身,目光掃視臺下,提問道:“大家不妨思考一下,我們頭頂的太陽,究竟是依靠什麼持續發光發熱的呢?”
這一問題瞬間點燃了臺下的氣氛,一名大膽的男同學站起身,衝著蘇俊喊道:“蘇先生,太陽燒的肯定是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此話一出,臺下鬨堂大笑。那男生見眾人笑話自己,梗著脖子反駁:“笑什麼?有本事你們說出個答案來!”
待笑聲漸漸平息,蘇俊溫和地說道:“至於太陽燒的是什麼,剛剛這位同學提到三昧真火,我無法判定對錯,不過這確實也能算作一個有趣的猜想。”
聽到這話,那男生激動得滿臉通紅,大聲說道:“你們看,先生都說這能算個猜想!”
蘇俊微微點頭,繼續闡述:“然而,在1920年,也就是民國九年,英國物理學家愛丁頓提出了一個猜想,他認為太陽的燃燒源於氫原子核聚變為氦原子核的過程。為了驗證這個猜想,西方眾多物理學家紛紛投身於相關實驗。”
“那麼,為什麼大家會傾向於認為這個猜想是合理的呢?關鍵就在於愛因斯坦先生的這個公式:e=mc2 。”
“肯定會有人疑惑,如此前沿高階的科研領域,我們華夏能做些什麼呢?尤其是我們東陸大學,又能扮演怎樣的角色?”
“在這裡,我可以明確地告訴同學們,我們能進行理論計算,去探究發生這種聚變所需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