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書院聞名於世的地方不在前山,而在後山。
若想考入前山,天資不足者勤奮努力些尚可彌補與天賦出眾者的差距。但入後山,非才思敏捷又孜孜不倦的人不可進。
後山一向只招收十五至十八歲中考上秀才的,二十二歲之前考中舉的天分極高之人。(有點類似之前的少年班。)
十五歲以下若想入後山,有兩個條件:一是必須是前山的學子,二是透過後山夫子考核。
前山學子也不是都想參加這項考核的,因為考核難度和院試難度差不多,有的人水平不足。
今年除了周翎寧四人,還有七人報名,她們都不是新生,而是已經在書院學習過一年或者兩年了。
前山一共有300名學子,只有十一人報名,可知考核的難度。
當然,也有人是想考完秀才再去後山,所以沒報名。
按照規定,每年可以選五名學子入後山。但是因為每年的情況不一樣,所以有時候選的人比五名多,有時候少一些,多少都是由院長決定的。
入後山的考試只有一天,從巳時初(早上九點)考到申時正(下午四點),一共三個半時辰,中午有半個時辰的休息時間,可以吃飯和睡午覺,也是考慮到學子們年紀還小。
為了避免有人洩露考題,中午的飯是由學院管事送過去的,學子不能出考場。
這些都是向堂長給她們十一人交代的。
陳亦玉和向晚霜都有一點緊張,周翎寧倒是很無所謂,當天早上她還啃了一個蘋果。
“你們吃嗎?”周翎寧給她們一人分了一個。
葉空青和陳亦玉都接過來放在桌子上。
向晚霜接過,用蘋果砸腦袋:“哎呀,我吃不下,我昨天背的那篇文章是什麼來著……在明明德,在親民……”她抱著頭,捂著耳朵,喃喃自語。
三人都不打擾她,知道她家庭情況複雜,壓力大。
考場上,周翎寧一看試卷上的題就笑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請論述學習與思考的關係,並說明二者的重要性。”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請論述在什麼情況下,人和比天時地利更重要,說明原因。”
“馬上就是‘花朝節’了,請以‘花朝’為題,寫一首七言律詩,詩中需考慮到‘盛世’、‘民生’與過節的聯絡。”
“……”
“……”
這出題的口吻好像太傅啊,不會真是太傅出的吧?
太傅之前倒是擔任過幾次科舉考試的出題官,但那是會試的。
題對於周翎寧來說不難,只有那首詩需要仔細斟酌,考慮一下押韻的問題。
中午的飯菜可以明顯看出來不是食堂的,因為不僅有三葷三素,還有一個湯,雖然量不大,但剛好夠一個人吃飽。
全部寫完後時間還早,應該在未時正(下午兩點)左右,還有一個時辰的時間,周翎寧趴在桌上上發呆,想著生意上的事。
酒樓,繡紡和瓷窯,雖然需要的投入大,但是這些都是比較賺錢的。
她不關心掙錢的問題,她只是在思索著這些產業用人方面的事。剛開始做的時候,身邊只有管事虞僕們,後來不放心,怕她們離得遠,欺上瞞下,所以又找來了嚴家人和她們互相制衡。
等到兩年後她回宮或者去其它地方,虞僕勢必不會全部留在這裡的。那這樣的話,嚴家一家獨大,對產業的後續發展也不好。
對了,容縣瓷窯的做法就不錯,聘用的人都是當地人,還得到了縣令的支援,又出了一個像曹釉這樣的人才……
下次再去容縣,需要和柳惜時見一面了。
.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