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疑,倘若江鴻飛現在就辭世,其功績足以銘刻青史,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肩,甚至讓趙匡胤之名黯然失色。
他不僅實現了中華大地的大一統,更將版圖擴張至東北、高麗乃至日本,引領了大航海時代的浪潮,發現了“皇子大陸”,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先河,科技之光照亮了世界前行的道路。
他推廣玉米、紅薯、土豆等高產作物,催生了雜交水稻的奇蹟,讓棉花種植與紡織技術惠及萬民,百姓衣食無憂,社會繁榮昌盛。
他主張的海上貿易的蓬勃發展,使得大元帝國的經濟空前強盛,遠超歷代王朝,政治清明,民心所向,鑄就了一個軍事上無可匹敵的帝國,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然而,歷史長河中,多少帝王因長壽而陷入昏聵,權力之巔的孤獨與安逸,往往消磨了他們的雄心壯志。
長命百歲,固然是世人皆求之願景,但於帝王而言,有時卻成了一種負擔。
年歲漸長,怠政享樂之風漸起,忠臣離心,奸佞當道,朝堂之上烏煙瘴氣,國家運勢隨之衰落。
唐玄宗李隆基,便是這一悲劇的典型代表。他曾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贏得四海讚頌,卻終因沉迷享樂,寵信奸佞,導致安史之亂,大唐盛世毀於一旦,後世遺憾不已。
南梁蕭衍,亦是如此。初登大寶,他勤勉治國,任用賢能,國家煥然一新。然而,晚年卻痴迷佛教,多次捨身出家,耗費國帑,更因昏聵誤國,收留羯人侯景,終致國破家亡,個人亦遭悲慘結局。
乾隆皇帝,同樣長壽卻晚年失德,和珅的崛起,讓清朝政治生態急劇惡化,大臣結黨營私,國運急轉直下。
反觀江鴻飛,他非但未有絲毫老態,反而體魄強健,夜御數女而不疲,其生命力之旺盛,令人歎為觀止。
然而,正是這份不凡的體魄與未盡的壯志,讓他難以安心等死。
他深知,自己雖已收復大片疆土,但草原、吐蕃、大理、西域等地尚未徹底安定;他更放不下那些嗷嗷待哺的兒孫,他們的未來,是他心中永恆的牽掛。
所以,江鴻飛看似沉迷於後宮的美色當中,實際上,他的一隻眼睛始終在盯著時局,盯著潛在的威脅……
……
作為末代金人的領袖,揹負著國家覆滅重擔的金兀朮,卻未曾有過絲毫的沉淪與自棄。
他的心中,燃燒著不滅的鬥志,夢想著在大元帝國與西夏及草原諸部的夾縫中,重鑄金人的輝煌,實現東山再起的壯志。
這份夢想,不僅是他的個人追求,更是金人最後的希望與寄託,即便前路佈滿荊棘,他也誓不回頭,無悔於自己的選擇。
面對岳飛、朱武等人拋來的橄欖枝,以及草原上其他部落的招攬,金兀朮皆不為所動,他的心已被複仇與復興的火焰所填滿。
洪武十九年的春天,夾山地區遭遇前所未有的饑荒,金人們為生存所迫,紛紛踏上逃亡之路。
而此時的金兀朮,正深藏於山中,緊鑼密鼓地訓練軍隊,為那一日的到來做著最後的準備。
然而,饑荒的嚴峻形勢迫使他不得不提前行動,率領著麾下的勇士,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南下雲北、尋找生機的征途。
金兀朮深知,與強大的大元帝國為敵並非明智之舉,但眼前的饑荒卻是大元帝國一手造成,他們關閉了所有榷場,逼迫草原各部臣服,導致糧食極度匱乏。
在這絕望之中,金兀朮只能將目光投向了大元帝國新收復不久的雲北地區,那裡或許有他們急需的糧食和補給。
復仇的火焰與生存的渴望交織在一起,驅使著他做出了這個大膽的決定——攻打豐州,這個曾是金國西南招討司的所在地,也是大元帝國在蒙古高原的一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