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你們當時吵架的具體情境跟我描述一下嗎?”
“沒問題。那是去年五月十八號上午九時,我把他喊到了公司的餐廳。讓他把錢還給我,因為我知道他出國賺了一大筆錢回來,可是他竟然不把錢還給我。”
“我就很氣憤。他開始同意將錢還給我,可是後來知道我把借據弄丟了,就不再承認他跟我借過錢這件事。後來我就火了,我們便因為這件事吵了起來。”
“聽說案發當日你在家打麻將?”李隨繼續問道。”
“是的,那天隔壁的王新久、錢景嶽、朱銳一起到我家來打牌。”
“你們打了多久?”
“我們七點多開始打的,大概十二點鐘結束的。”
“對了,我有件事情很好奇,你明明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錢?”
“哦,是這樣的,我的父親給我留了古董,後來我把他賣給了一個外國人。”
“那你為什麼不辭職呢?”
“我覺得人還是有點事幹比較好。”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了,多謝你的配合。”說完,李隨起身就要離開,伊諾警長見李隨要離開,也連忙站了起來。
“對了,你賣古董的那位富商叫做什麼名字?”就在李隨要跨出大門之際,他突然轉過身子,問了蘇浩浩一句。
蘇浩浩先是怔了一下,然後用手揉了揉自己的鼻子,說道,“他叫高橋上元。“
“好的,謝謝。”
“警長,你要派人盯著他,另外要著重調查一下他最近和哪些人接觸過,以及他做了哪些事情。他剛才說了不少慌,他一定有事瞞著我們。”離開蘇浩浩的家之後,李隨對伊諾警長說道。
“他撒謊了?他哪裡撒謊了?我怎麼沒有看出來?”聽了韓東軒的話,伊諾警長不禁表示詫異。
“你不覺得他對他和死者的吵架的事描述的過於詳細了嗎?不僅是欠款金額,地點,甚至連他們吵架的具體時間,他都十分流暢地說出來。”
“流暢有什麼問題嗎?這不正說明事情是他親身經歷的嗎?所以他印象才會如此深刻。”
“而且,我觀察了一下,他說話時眼睛一直在盯著我們,如果他在說謊的話,他不應該避免眼睛直接和我們對視嗎?”伊諾警長不解地問道。
“你和別人要錢之前會去特地看一下幾點鐘嗎?記得細節不是問題,問題是細節描述得太細緻了。”
“他自己也說了,這是一年前的事情,一年前的即使印象再深刻,也是需要花一點時間去回憶的。”
“你沒發現我問他案發當時他打麻將打了多長時間的時候,他的回答就很籠統,這才是正常人該有的回答。”
“有心理學家做過試驗,當人們試圖記起確實發生的事情時,人往往會向左上方看。”
“可是就像你說的那樣,他在回答我們問題時,眼睛卻在一直盯著我們看,他這說明他闡述的內容根本沒有經過大腦,而是在背事前準備好的臺詞。”
“他盯著我們就是在在偽裝自己,害怕我們發現他說的是假話。”
“我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他們找來一群人讓他們說謊,並透過暗中裝置的針孔攝像頭來觀測他們的眼神變化,發現只有百分之三十由於撒謊而處於眼神遊離的狀態。”
“而其餘的人正是知道這個原理害怕被發現,於是他們反其道而行之,反而目不轉睛地盯著對方。所有這是第一個撒謊的地方。”
“第二個便是他說他失足落水,導致借條被毀。這種說辭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沒有哪個正常人會在出門遊玩的時候會將借條隨身帶在身上的。”
“他撒的第三個謊就是我問他將古董賣給誰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