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殺傷力。

而五百米的距離,也夠大桓騎兵衝鋒到最高速了。

與此同時,北面城牆下的十萬步兵分出了五千人,開始攻城。

這些步兵戰鬥力有限,五千人的數量完全不足以破開北側的防禦,但也讓北側的守軍無暇他顧。

畢竟,大桓隨時都有可能大軍壓上。

而西側,大桓人沒有絲毫地保留,三萬騎兵衝向八門金鎖陣,一往無前。

在這三萬人旁,一支被盔甲覆蓋的騎兵,也逐漸展露出自己的獠牙,咬向八門金鎖陣的側翼。

“還真讓陛下說中了!”

西側的城牆上,穆稜看到那支全身披甲的騎兵,冷笑一聲。

那種盔甲都快趕上京衛重甲的水平了,一般的大桓騎兵可用不起。

不過他們早有準備,在八門金鎖陣側翼旁邊的城牆上,早就集中了大量的弓箭手。

燕國的弓箭比起另一個時空的神臂弓力度要低,五十步的距離能射穿一般大桓騎兵的鎧甲。

可這些銀狼衛盔甲要強不少,即便是三十步內,也不一定能射穿。

燕國普遍使用的片形箭,頭在面對皮甲布甲和輕薄鐵甲的時候。效果極好。

想要射穿甲片層疊,且關鍵部位有厚重板甲防護的銀狼衛,只有破甲錐有比較好的效果。

平山城儲備的錐形箭並不多,還是以製造更為簡單的片形箭頭為主。

不過,城牆上的弓箭手,並不需要正面面對這些重甲騎兵。

而是居高臨下,從頭頂向這些重騎兵射擊。

正面弱點不多的銀狼衛,從上面看,可就沒那麼結實的。

畢竟,銀狼衛的盔甲在設計的時候,就不可能考慮要防禦頭頂的問題。

城牆上,燕國的弓箭手在垛口後隱藏著自己的身形,等著銀狼衛的靠近。

而大桓騎兵毫無知覺,加快了速度,權利衝鋒。

三萬騎兵衝向燕國陣型正面,銀狼衛衝向了城牆邊的側翼。

就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異變突生,全力衝鋒的大桓騎兵竟然倒下了一片!

大量的騎兵莫名其妙地摔倒!

後面的騎兵根本來不及閃躲,撞在前面的騎兵身上,造成更大規模的混亂。

正面的三萬騎兵幾息之間倒下了一大片,最後面的騎兵連忙勒馬,才沒讓三萬人摔成一團。

可衝勢也被遏制,三萬騎兵硬生生被逼停在八門金鎖陣前一百米。

這個距離很尷尬,想要重新組織衝鋒,一百米的距離根本加不起速度!

而燕國人的弓矢,在一百米的距離能輕易貫穿他們的盔甲。

最關鍵的是,他們發現了自己摔倒的元兇。

讓大軍人仰馬翻,三萬騎兵被停滯的,竟然是地上不起眼的小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