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飛繼續翻看著使用說明,這個製造基地的核心引擎是原子級製造引擎。但在外星沒有采礦裝置,身邊輕易拿到的原子不一定全面,如果遇到缺乏的元素如何解決?也就是沒有需要的原子怎麼辦?趙飛帶著疑問,繼續翻看說明,翻著翻著,趙飛翻到能源部分,發現這臺裝置還可以將物質轉化為能量、也可以將能量轉換為物質。也就是這個基地的核心能量是靠分解物質實現的。可以把原子變成能量,也可以反向把能量變成原子。這樣,只要有物質的地方,就可以獲得能量,有能量就可以獲得需要的原子,有需要的原子和設計資料,就可以生產任意的物資或配件。如果資料庫裡面沒有的,還可以透過掃描,調整,自已製造出任何需要的物品。

趙飛心想,真厲害!不過趙飛記得,很少的物質就可以轉化成巨大的能量。核裂變就是這個原理。那反過來,要用能量合成物質,不是也需要海量的能量?這樣是不是太浪費了。

原來,製造基地並不是直接用能量生成原子,這樣耗能太厲害。實際上製造基地使用的方法是每種原子有自已的儲存器。缺乏的原子可以用已有的原子聚變產生,產生的原子儲存進原子儲存器。聚變的過程需要能量啟動,也許還會放出能量。反正製造基地的能源系統很變態。而真正生產的時候直接使用原子儲存器裡的原子,不會影響製造效率。對於大量使用的原子,還提供了材料輸入的方式,將輸入的材料變成原子,持續供給原子,補充到原子儲存器裡。保證製造的需要。

至於生產效率,光速的原子組裝速度,加上多路並行處理機制,雖然不適合大批次生產,但少量製造可以滿足要求。大量的製造,可以先製造專用的產品製造裝置。根據製造產品需要的情況,多引擎同步工作,效率自然也可以很快。關鍵是生產沒有汙染、沒有噪音、沒有三廢、沒有多餘的邊角餘料。頂多有些副產品,設定好了,這些副產品還能產生額外的收入。

趙飛心想,真是強大啊!有了這個寶貝,就沒有什麼是不能製造的了。學過機械的趙飛很清楚,有很多產品能夠設計出來,但製造不出來。你設計的時候很好,但生產工藝限制,生產出來的產品往往達不到設計要求。甚至很多時候為了能夠實現批次的生產,只能犧牲產品的品質和效能。現在,有了這個原子級的製造利器,還有什麼是不可以製造的呢?不但傳統的產品可以輕鬆生產,而且可以生產傳統受限於生產工藝的產品,只要設計師能設計出來,製作基地就能生產出來。只可惜便攜製造基地規模小了點,要想做大尺寸的產品,還要慢慢發展積累。

至於隔絕汙染原子的問題,趙飛也查到,在展開的製造基地中有一個防護罩。這個半球型護罩在製造基地開始製造產品的時候,會從製造空間的中間開始開啟,一路擴大一路清理汙染原子,一直到保護罩擴大到覆蓋整個製作空間。這樣汙染原子就被清理乾淨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一般會分解為原子,儲存進裝置中。如果額外的原子太多還會被生產成不汙染最終產品的副產品,一起輸出。

對了,它能製造自已嗎?用一個製造基地生產更多的製造基地。想到這個問題,我趕緊翻幫助。哈哈,它還真可以製造自已,只要材料足夠,並且購買了製造基地的資料。它不但可以製造便攜製造基地,還可以製造更大型的初級基地。然後,可以用初級基地製造中級基地,用中級基地製造星球級基地。

看來,無論到了那個星球,只要有了這個小東西。就可以很快建立起所有需要的基地設施,擁有各種生產裝置。讓探險者居住、生活、探險、考察不用為後勤發愁。也不需要大量的後勤人員、海量的資源種類和眾多的輔助加工裝置。完全可以在任何的地方,哪怕是一個荒蕪的星球,建造真正的生存基地,哪怕只有一個人,也能存活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