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你這小子真是好命,拿著吧!”
說完就把一份文書遞給了謝玉,“看到懂?算了,不管你懂不懂,只要記得開年後,一同隨小少爺去襄陽郡讀書就是了。”
謝玉開啟文書,是襄陽郡隔漢江代管樊城府黃州書院入院薦書。
黃州書院?
原身沒有聽說過,但有道是一分價錢一分貨,相比原身記憶讀過一年一貫錢束脩的貧民蒙學學堂,黃州書院薦書上一年2兩金的束脩,無疑是一個正規書院的底子,更何況這是一個三年期的薦書。
這代表著和吳大管事的約定,這黃州書院雖肯定不如老牌郡學襄陽書院,但他願意承擔謝玉在黃州書院三年期的束脩費,也就是六兩金。
古代不是普及義務教育的現代,讀書可以不是一件便宜的事。
又特意向這小廝問詢,得知這三年黃州書院束脩是確實由吳府提供,另外黃州書院還會提供免費的一日三餐和住宿後,謝玉順勢就同意了下來。
再問了些為原身父母提供身後事吉地的事後,謝玉剩下未有能做的就是等待了。
如此三天,中間新來縣太爺又來一次,但見謝玉拿出吳家送過來的黃州書院薦書。
對於黃州書院這個名字,縣太爺倒是聽過,只看那吳家願替謝玉出那三年六兩金的束脩,頓一下後,雖言語譏諷不說不過一商戶籌建而,又用語言刺激謝玉,但見謝玉不上套,只評說一句門戶之豚後,卻再也沒有上門了。
三日後,吳家又來人,帶謝玉看吉地。
謝玉早有準備一般,花了忍痛花了一吊錢,僱傭街頭一個懂得風水皮毛往日以為人代寫書信的老儒生,一起相看。
以這老儒生的風水皮毛,自然大大不如擁有葫蘆印記的謝玉,但帶人不帶,糊弄不糊弄人兩回事。
果吳家人帶謝玉看了兩塊吉地,就算老儒生感覺不錯,但在謝玉示意下都表達不太好,吳家人像相視一眼,終於帶謝玉開始看了一塊“上等”吉地。
對於這塊吉地,老儒生也說不上來,好像不大好,但見吳家不愉快了表情,老儒生看了看謝玉,卻點謝玉點了頭。
如此終於聽到老儒生說好,吳家人終於鬆口氣,趕緊安排謝玉快些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