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虎的武田信玄,和號稱越後之龍的上杉謙信之間精彩軍略智鬥。

要是能拍攝出來,應該能滿足不少日本人對於其戰國曆史的嚮往之思,這也是大河劇題材在各大電視臺成為壓軸戲的重要原因。

再根據謝玉的記憶和簡單收集和整理過的資料上來看,日本戰國時代的川中島地區位於北信的千曲川與犀川交匯處,北靠善光寺,距離越後首府春日山城僅70千米。

而且川中島糧食產量高,所以川中島地區無論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武田方如果控制了川中島,一方面可以完全控制整個信濃,進一步增強自身實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構建前沿軍事基地,直接威脅信越國境從而在與越後方的對抗中佔據主動。

而越後方控制川中島則是保證國境線安全的必要措施。

武田晴玄攻佔信濃大部之後,繼續向川中島進軍,當地的地方豪族開始動搖。

在越後本國的安全受到了威脅的情況下,上杉謙信毅然出兵,五次川中島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根據資料記載這五次川中島合戰雙方敗中有勝、勝中有敗。

正因為雙方文韜武略皆相近,所以川中島之戰才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局面,甚至有些日本戰國曆史學家稱譽為佔據了整個戰國時代一半的精彩。

川中島之戰的起因原本與上杉謙信本無直接干係,而是武田信玄進攻信濃的村上義清,而村上義清則前往越後投奔上杉謙信。

在戰國亂世各路割據諸侯大名中上杉謙信屬於一個比較另類的角色——他的性格中頗有些古俠客之風——慣於鋤強扶弱。

上杉謙信自認為是毘沙門天轉世——毘沙門天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的多聞天王。

任俠重義的上杉謙信當即借給村上義清5000人馬奪回了葛尾城。

得知訊息的信玄於天文二十二年七月再度侵入北信濃,沿途武田軍一直採取焦土戰法,不久便攻到村上義清所在的塩田城,村上義清再次流亡越後。

上杉謙信面對武田咄咄逼人的攻勢決定親自出馬:

九月他率軍出戰北信濃並在佈施之戰中擊敗武田的先鋒部隊。

首戰失利的武田信玄決定避免決戰,轉而固守塩田城。

上杉謙信在取得一定戰果後也決定不決勝負,引兵退回越後。

見上杉退兵後武田也於十月退回甲斐,第一次川中島合戰結束了。

在日本戰國兩大絕頂高手之間的首次對決中:

上杉謙信獲得了善光寺平地大部分反武田勢力的支援,同時確立北信濃的村上氏為越後的前哨和防線;

武田信玄則獲得了原本村上氏的核心領地,阻斷了上杉謙信從善光寺南下的通道。

雙方各自都實現了自己的戰略目的,與此同時雙方也都審慎地避免主力決戰。

(感謝書友“雲鶴南飛”的四張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