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餉用於鎮壓少數民族和農民的反抗,國家財政陷入了不可擺脫的危機。政府根本無力顧及水利的維修,常年有限的一點河工經費又被官員們貪汙私肥。

以黃河來說,明代原來定有“三年一小挑,五年一大挑”的疏浚制度。萬曆以後,“凡大挑、小挑之費,俱入上下私橐”,致使河床淤積的泥沙越來越厚,河堤“連年沖決”。

管河的官吏甚至幸災樂禍,“天啟以前,無人不利於河決者。侵課金錢,則自總河以至閘官,無所不利;支領工食,則自執事以至於遊閒無食之人,無所不利。於是頻年修治,頻年沖決,以致今日之害,非一朝一夕之故矣。”這正是崇禎年間“河患日棘”的根本原因。

其他水系的情況也差不多。崇禎初年,給事中黃承吳面奏:“東南時患水災,皆水利不修之故”。崇禎皇帝問:“水利何為不修?”大學士周道登、錢龍錫回答說:“水利是東南第一大事,但修理須要錢糧。”朱由檢一聽要錢,立刻沉默不語,過了好半天才拐彎抹角地說:“要修水利,可擾民否?”於是,在不願“擾民”的幌子下把這件“東南第一大事”輕輕地放在了一邊。

由於水利失修,農田抗災能力大大的下降,從而導致糧食收成減產,影響朝廷收入,使得朝廷經濟愈發苦難,漸漸形成了惡性迴圈。

在林東的帶領下,災民們都動了起來,按照規劃,將一條條的水渠修建起來。

現在正是二月,興修水利正當其時,水利修好之後,正好趕上春耕。

而為了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林東採取了以勞力換口糧的辦法。

這個辦法一經實施,老百姓的熱情立刻高漲起來,他們可是餓怕了的,只要有吃的,力氣是使不完的。

況且興修水利也是為了自己的生產,更加沒有偷懶的理由。

看著成千上萬人同時開工,商八都被驚掉了下巴,如此強大的號召力,也只有林將軍了吧?

“商老闆,你去市面上看看,有沒有番薯和玉米出售,如果有的話,無論花多大的代價,你都要給我弄回來。”林東琢磨了一陣,覺得光靠目前已有的糧食作物恐怕很難養活安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