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莫問苦兮兮的屈膝盤坐,雙手托腮,明明只是一個九歲孩童,怎的這麼多唉聲嘆氣。

原來,太極神功的全文背誦早就會了,但他就是不能明悟其中精髓,死攥著幾句話不可鬆手。

若是沖虛真人在此,必會給莫問一腦瓜崩。

小小孩童,竟想一步登天。

莫問冥思苦想,腦瓜子嗡嗡的,最後什麼也沒搞懂。

最後想不明白,莫問索性學起太極神功附帶的九個小人姿勢。

但想要練習小人姿勢,就必須感受到炁的存在,讓它們按照小人上面的經脈穴位流動。

太極神功心訣裡面,有關於炁的描述,和醫書上的解釋有異曲同工之妙。

“炁從有胎中息。神為炁子,炁為神母,神炁相逐,如形於影。胎母既結,即神子自息,即元炁不散。炁人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

所謂炁,是人之生機,先天所得。

莫問對於炁不甚了了,但他知道宗氣,脈象診斷的主要原理,同時也與先天之炁有很深的關聯。

“醫書有云,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而宗氣在胸中聚集處,即稱氣海,又名檀中。”

“宗氣,一是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氣,二是肺從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氣,二者相結合生成宗氣。”

習武之人,練內功心法者,需吐納執行心法,吞吐天地之清氣,吸納萬物之水谷之氣,運先天之炁,經經脈穴位,周天之功,合而為內力。

內力養六腑,育五臟,存丹田,由內補外,淬體自成。

行外功者,需食補藥補,攝萬物之精華所生水谷之氣,化為已用,填補虧空,滋陰補陽,以壯自身,使水漫則溢,而後由外至內,誕生內力。

外功之法,會消耗身體潛能以充功行,需及時滋補,否則會留下暗傷,斷武道之途。

故外功內功,殊途同歸矣。

小小少年莫問,稚子心性,哪裡懂得什麼外功內功之分,能夠學得一門武學就拜謝老天了。

“宗氣乃後天之氣,可以資助先天之炁。借三焦為通道,炁自下而上執行,散佈於胸中,以助後天之宗氣;宗氣自上而下分佈,蓄積於臍下丹田,以資先天之炁。”莫問回想起醫書上的知識,默默思考。

氣與炁,相輔相成矣。

“所以,我只需感受到宗氣,就可以逆推,去體悟炁。”

這對於已經可以切診摸脈的莫問來說,根本不是難事。

很快,莫問就在檀中穴感受到了宗氣,巨大的氣海在斡旋,隨著一呼一吸間,推動血脈氣血湧動,脈象因此而來。

而後,莫問再根據宗氣與先天之炁相輔相成之理,以及相反方向的執行之道,在嘗試了許久後,莫問捕捉到了一絲炁感。

“炁,我看到炁了。”莫問興奮不已,拍拍手掌,一鼓作氣道:“接下來就是按照小人經脈穴位執行炁了。”

“第一個小人的動作是這樣……”

莫問按照小人的樣子,跟著做了起來,左手撐地,右腳彎曲上抬,仰面朝天……

“手太陽小腸經,少澤、聽宮,太陰脈,隱白、大包,手厥陰心包經,天池、中衝……”

回想起小人上的經脈穴位,莫問想當然的默唸太極神功心訣,努力觀想經脈穴位,嘗試調動胸中的炁,讓它們在這些經脈穴位中執行流動。

第一個奇怪姿勢,莫問堅持到將太極神功心訣默唸完方才停下來。

“沒什麼感覺啊。”莫問揉了揉手腕,和打太極拳時的效果差多了,好歹還能吸收大棒槌的藥力呢,“是不是我做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