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第4/6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第四十六章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天下無道”的現象。許多人為了追求物質的豐富和地位的提升,陷入了無休止的競爭和奔波之中。比如,一些人為了追求高薪和高位,不惜犧牲自已的健康和家庭時間,長期處於高壓工作狀態,最終導致身心俱疲。這就如同“戎馬生於郊”,生活充滿了緊張和不安。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這句話在當今社會也有諸多體現。一些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不惜採取不正當競爭手段,破壞市場規則,甚至違法違規,最終導致企業陷入困境,遭受法律制裁。比如某些金融公司過度追求利益,進行高風險的投資操作,引發金融危機,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相反,那些懂得知足的人往往能夠在現代社會中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滿足。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年輕人在大城市努力工作,經過多年打拼,擁有了豐厚的收入和豪華的房子、車子。但他卻感到內心空虛和疲憊。後來,他決定放下繁忙的工作,回到家鄉,陪伴父母,過著簡單而平靜的生活。他發現,這種簡單的生活讓他重新找回了內心的快樂和滿足,這正是“知足之足,恆足矣”的體現。
再比如,一些環保志願者,他們放棄了高薪的工作,投身於保護環境的事業中。他們對物質的追求並不多,卻因為能夠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而感到滿足和幸福。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我們很容易被各種慾望所驅使,不斷地購買更多的商品,追求更新的款式。然而,這種無休止的消費並不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我們應該反思自已的慾望,學會知足,珍惜已經擁有的,才能避免陷入慾望的陷阱,過上更加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提醒我們,在現代社會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剋制過度的慾望,懂得知足,才能實現內心的平靜和長久的幸福。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感悟: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六章每次研讀這一章,都能帶來深深的感悟和思考。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這讓我想起了歷史上的朝代更替。例如漢朝初期,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輕徭薄賦,百姓安居樂業,戰馬用於農耕,國家繁榮昌盛。然而到了東漢末年,政治腐敗,戰亂頻繁,百姓流離失所,戰馬只能在郊野出生,隨時投入戰爭。這鮮明的對比告訴我們,一個有道的社會能夠帶來和平與繁榮,而無道則會引發混亂和災難。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這句話猶如警鐘長鳴。在現代社會,許多人為了追求金錢、地位和權力,不擇手段。就像一些貪汙腐敗的官員,他們被慾望矇蔽了雙眼,不滿足於已有的待遇,貪汙受賄,最終身敗名裂,給自已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商人,他透過努力經營積累了鉅額財富,但他仍然不滿足,不斷擴大業務,甚至不惜犧牲誠信和道德。最終,他的企業因為違法經營而倒閉,自已也陷入了困境。這個故事深刻地詮釋了過度的慾望和不知足所帶來的後果。
相反,也有許多知足常樂的例子給我們帶來正能量。比如,有一位鄉村教師,他在偏遠的山區默默奉獻,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他對自已的工作充滿熱愛,對學生的成長感到滿足。他不追求物質的豐富,卻在平凡的崗位上收穫了無盡的快樂和滿足。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真正的滿足來自於內心的知足。當我們學會珍惜已經擁有的,不過分奢求更多,就能感受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寧。就像陶淵明,他放棄官場的繁華,迴歸田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簡單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