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到的。想要取得天下並治理好它,就要一直保持天下沒有紛亂之事;如果天下總是有各種事端產生,那就不能夠取得天下了。

讓我們透過一些例子和故事來更好地理解這段話。

“為學者日益”,就像一個學生為了透過考試,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做更多的練習題,知識儲備越來越豐富。比如匡衡,他幼時勤奮好學,因家中貧困白天要忙農活晚上讀書卻沒有錢點油燈。但他想辦法在牆上鑿了個洞,借鄰居家的燈光讀書,最終成為了大學問家。

“聞道者日損”,比如陶淵明,他不願意為了五斗米的官俸而違背自已的內心,放棄了官場的名利,迴歸田園生活,減少了世俗的慾望和紛擾,追求內心的寧靜與自由,更接近了“道”的真諦。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好比一位企業家,在創業初期可能追求利潤和規模的不斷擴大,但隨著閱歷的增加和對人生的思考,他逐漸減少對物質財富的過度追求,不再被繁瑣的事務和慾望所累,達到一種“無為”的心態。這種“無為”並非消極怠工,而是不再被外在的誘惑所左右,能夠更加清晰地做出決策,反而讓企業發展得更好。

“無為而無不為”,古代的治水故事中,鯀採用圍堵的方法治水,處處有為,結果失敗;而禹採用疏導的方式,順應水流的自然規律,看似“無為”,卻最終成功治理了水患,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體現。

“取天下,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繁重的賦稅和勞役,導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而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輕徭薄賦,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逐漸繁榮昌盛,這便是“恆無事”而能取天下的例子。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告訴我們,在追求知識和真理的道路上,要學會做減法,減少慾望和雜念,達到“無為”的境界,從而能夠順應自然規律,實現無所不能為。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八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華夏大地的古代歲月裡,有一個名為雲水的國度。這個國度繁榮昌盛,文化昌盛,人們追求著知識與真理。

雲水國中有一位年輕的學者名叫明軒,他自幼勤奮好學,每日刻苦攻讀,不斷積累知識,力求在學問上日益精進。他博覽群書,知曉天文地理,精通詩詞歌賦,成為了眾人眼中的博學之士,此乃“為學者日益”。

然而,隨著年歲的增長,明軒漸漸感到內心的迷茫與困惑。儘管他知識淵博,卻始終覺得自已未能領悟人生的真諦。於是,他決定踏上尋求大道的征程。

在旅途中,明軒遇到了一位隱士高人,名為清風道長。道長看出了明軒內心的迷茫,對他說道:“聞道者日損,你需放下心中過多的雜念與慾望,方能感悟大道。”明軒開始反思自已,逐漸減少對功名利祿的追求,摒棄虛榮和浮華,此乃“聞道者日損”。

明軒不斷地修煉內心,損去那些不必要的慾望和執著。他放下了對富貴榮華的貪戀,不再追逐虛名浮利。經過長時間的修行,他的內心越來越純淨,達到了一種近乎“無為”的境界。

在這期間,雲水國的國王欲擴張領土,發動了多次戰爭。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明軒看到這一幕,深知國王的“有為”帶來了災難。他向國王進諫:“陛下,取天下,恆無事。如今戰事頻繁,百姓受苦,國家必將陷入危機。”然而,國王不聽勸告,執意征戰。

最終,雲水國因戰爭國力耗盡,內部叛亂四起,國王失去了民心,國家陷入了混亂。而在一個偏遠的小鎮,一位名叫慧心的縣令,採取了“無為而治”的策略。他不強制百姓從事繁重的勞役,不隨意徵收賦稅,讓百姓自由發展生產。這個小鎮反而繁榮起來,百姓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