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 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第2/6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能持守柔弱稱作“強”。運用外在的智慧之光,返照內在的明澈,不給自身留下災禍,這就叫做因襲永恆的“常道”。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章,讓我們結合一些例子和故事來進行講解。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比如說,在商業領域,一個成功的企業往往有其核心的價值觀和使命,這就是企業的“母”。像蘋果公司,其核心的“母”是對創新和使用者體驗的極致追求。基於這個“母”,他們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如 iPhone、iPad 等,這些就是“子”。而蘋果公司始終堅守其創新和使用者體驗的核心價值觀,所以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長盛不衰,“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古代有個叫許由的人,堯帝想把天下讓給他,許由卻拒絕了。他認為權力和富貴會引發人的慾望,導致身心疲憊。於是他選擇隱居山林,“塞其兌,閉其門”,過上了自在逍遙的生活。相反,歷史上也有很多人為了追求權力和財富不擇手段,慾望之門大開,最終身敗名裂,無法自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唐太宗李世民善於納諫,能夠從臣子們的細微建議中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政策,這就是“見小曰明”。而漢朝的開國功臣張良,在功成名就後選擇隱退,以柔弱之姿避開了政治鬥爭的漩渦,這便是“守柔曰強”。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面臨各種誘惑時,要學會“塞其兌,閉其門”,堅守內心的原則和底線。在處理問題時,要善於“見小曰明”,從細微處入手,防患於未然。同時,也要懂得“守柔曰強”,以平和、包容的心態應對挑戰,而不是一味逞強。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二章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人生智慧,引導我們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遵循大道,從而實現平安順遂的人生。
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二章白話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二章的白話文如下:
天下萬物有其開端,這個開端被視為天下萬物的根源。既然得到了根源,就能知曉萬物;既然知曉了萬物,又能守住根源,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堵塞住慾望的孔隙,關閉住慾望的門戶,終身都不會有勞苦之事。敞開慾望的孔隙,去操持紛繁的事務,終身都不可救藥。能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運用外在的光芒,返歸內在的光明,不給自身留下災殃,這就叫做沿襲不變的常道。
下面我們透過一些事例和故事來進一步理解。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以教育為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的品德和能力(這是“母”)。當我們明確了這個根本目的,就能理解各種教育方法和課程設定(這是“子”)。比如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如果我們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始終堅守培養品德和能力這個根本,那麼教育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也能終身受益。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古代有個叫呂不韋的商人,他權傾朝野,慾望膨脹,不斷涉足政治鬥爭。他敞開了慾望的大門,最終落得個悲慘的結局。而東晉時期的陶淵明,厭倦官場的爾虞我詐,選擇歸隱田園,堵塞住慾望的孔隙,過上了悠然自得的生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比如在商業競爭中,一些企業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市場的細微變化(見小曰明),及時調整策略,從而在競爭中立足。像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