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有深刻理解和智慧的人,往往不會急於表達和炫耀。比如孔子的弟子顏回,他內心對儒家之道有深刻的領悟,但平日裡沉默寡言,只是默默地踐行著道德準則。而那些總是誇誇其談,吹噓自已懂得很多的人,往往只是表面功夫,並沒有真正的智慧。

“塞其兌,閉其門”,就像在古代,一些隱士選擇隱居山林,遠離塵世的喧囂和慾望的誘惑。他們關閉了與外界過多的聯絡,專注於內心的修養和對真理的追求。

“挫其銳,解其紛”,我們可以看看藺相如。面對廉頗的挑釁,他沒有以鋒芒相對,而是選擇了退讓和包容,最終化解了兩人之間的紛爭,成就了一段將相和的佳話。

“和其光,同其塵”,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能夠融入不同群體,不凸顯自已的特殊,與大家和諧相處的人,往往更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喜愛。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這讓我們想起了范蠡。他在幫助越王勾踐復國成功後,沒有貪戀功名利祿,毅然選擇離開。因為他明白,不被得失所左右,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和自由。

綜上所述,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六章教導我們要收斂自已的慾望和鋒芒,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得失,追求內心的“玄同”境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自在。

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白話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的白話文意思大概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輕易多說話,總是滔滔不絕的人並非真有智慧。堵住感官的通道,關閉慾望的門戶,消磨掉銳氣,化解掉紛爭,調和光芒,混同塵世,這就叫做“玄同”。所以,不能因為有所得就親近,不能因為有所得就疏遠;不能因為有所得就獲利,不能因為有所得就受害;不能因為有所得就尊貴,不能因為有所得就卑賤。正因為達到了這樣的境界,所以為天下人所尊崇。

比如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在三國時期,楊修聰明過人,總是急於在曹操面前表現自已的才智,結果最終引來殺身之禍。這就是典型的“言者不知”,自以為聰明,卻不懂得收斂。

“塞其兌,閉其門”,就像在唐朝,王維晚年隱居輞川別業,遠離官場的紛擾和世俗的慾望,專心於詩歌創作和自然的欣賞,這就是堵住外界的誘惑,專注內心的體現。

“挫其銳,解其紛”,比如在楚漢相爭時,劉邦在鴻門宴上對項羽謙卑示弱,收斂自已的鋒芒,避免了當場的衝突,為日後的發展儲存了實力。

“和其光,同其塵”,清朝的曾國藩,他在官場上雖然位高權重,但卻能與各級官員和諧相處,不刻意凸顯自已的特殊,融入其中,這使得他在複雜的官場中能夠遊刃有餘。

再看“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就像春秋時期的范蠡,他輔佐越王勾踐復國成功後,沒有被功名利祿所迷惑,果斷離開官場,選擇經商,因為他深知不能因為得到就改變自已的初心和原則,所以他能夠在不同的境遇中都保持內心的平靜和自由。

總之,這一章告訴我們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清醒,不被外在的得失和表象所左右,才能達到一種超越世俗的境界。

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六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王朝更迭,風雲變幻。

在一個寧靜的小國,有一位智者名叫玄同。他深諳帛書版《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的真諦。

玄同看到朝堂之上,一些大臣為了爭奪權力,誇誇其談,賣弄自已的所謂謀略,卻往往因言多而失,導致國家陷入混亂。這正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