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 (第3/7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達到目的卻不逞強。事物發展到強盛的頂點就會走向衰老,這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很快就會滅亡。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例子可以印證這些觀點。比如,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征服了大片土地,建立起龐大的蒙古帝國。在征服過程中,戰爭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人員傷亡。雖然蒙古帝國在短期內憑藉強大的武力盛極一時,但由於過度擴張、內部矛盾以及對被征服地區的壓迫等問題,帝國在成吉思汗去世後不久,就開始逐漸分裂、衰落。這正是因為過度依靠武力逞強,不符合“道”的發展規律。
再看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曹操大軍,取得了重大勝利。然而,勝利後的孫權和劉備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沒有一味憑藉軍事力量繼續擴張。孫權鞏固了江東的統治,發展經濟和民生;劉備則藉機謀取益州等地,為建立蜀漢政權奠定基礎。他們懂得“善者果而已矣”的道理,見好就收,為自已的發展謀取了更長遠的利益。
又如清朝末年,清政府面對列強的侵略,一味妥協退讓,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雖然暫時維持了統治,但這種懦弱和無能的做法,使得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喪失殆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清政府沒有遵循“道”,沒有以正確的方式來應對國家面臨的危機,最終走向滅亡。
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在面對各種情況時,都要遵循自然規律和道德原則,不能憑藉武力或其他不正當手段過度逞強。只有順應“道”,才能實現長久的發展和穩定。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國家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周邊各國紛爭不斷,戰爭的陰影籠罩著這片大地。
這個國家的君主年輕氣盛,欲憑藉強大的武力征服他國,擴張領土。他的朝堂上,有一位睿智的大臣,熟讀帛書版道德經,深知其中的智慧。
這位大臣勸諫君主道:“陛下,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啊!打仗就如同玩火,很容易遭到反噬。您看那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大軍過後,往往是田園荒蕪,荊棘遍地。戰爭不論勝負,都會給國家和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
君主聽後,心中略有遲疑,但他想起過往那些憑藉武力稱霸的國家,又覺得自已也能做到。
大臣見君主仍未打消念頭,便繼續說道:“陛下可還記得前朝的漢武帝時期。那時漢朝前期國庫充盈,武帝開始用武力征服周邊國家,衛青、霍去病等大將雖把匈奴打得逃離世代居住地,跑到了歐洲。‘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口號也響徹一時,但國家打仗要錢,錢從哪裡來?只能向老百姓收稅,稅越來越多,老百姓手中沒錢,生活下降,國力也隨之衰落。即使經常打贏,損害也是極大的呀!”
君主陷入了沉思,大臣接著說:“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達到目的即可,未必一定要透過爭鬥強求。就像真正的勝利,並非一定要靠武力。我們應當以智慧和仁德來治理國家,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自然會繁榮昌盛。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居,這才是取得成果而不逞強啊!”
君主聽後,恍然大悟。他開始反思自已的行為,認識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過於追求強大的武力,就如同樹木過早地強壯,必然會走向衰老和衰落。
從此,君主放棄了窮兵黷武的想法,轉而推行仁政,重視農業生產,鼓勵商業發展。他還積極與周邊國家修好,透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
在君主的治理下,國家逐漸繁榮起來,百姓們過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周邊國家也感受到了這個國家的變化,紛紛與之建立友好的關係。
這個國家不再依靠武力逞強,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