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 章 道者萬物之主也 (第2/7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治國的根本,遵循正道、關愛百姓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自古以來重視道的原因,在於有求能得,有罪能免。
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如果能夠遵循道的原則,保持平和的心態,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能夠化險為夷。而當我們犯錯時,若能及時反思,遵循正道改正錯誤,也能夠得到他人的諒解和寬恕。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二章提醒我們,道是無處不在且至關重要的。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我們都應珍視道,遵循道的指引,從而實現人生的價值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二章譯文:
“道是萬物的主宰,是善人的珍寶,也是不善之人得以庇護的依靠。美好的言辭可以用來交易,尊貴的行為可以給人增添光彩。不善的人,又怎麼能拋棄道呢?所以擁立天子,設定三公,雖然有拱璧在先、駟馬在後這樣隆重的禮儀,還不如安坐下來進獻道。自古以來重視道的原因是什麼呢?不就是說有求於它就能得到,有罪可以得到豁免嗎!所以道被天下人所看重。”
道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一種強大而無形的力量。就像在商業世界中,有一位創業者小李,起初他為了追求快速的利潤,不擇手段,欺騙客戶,忽視產品質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企業聲譽受損,面臨倒閉的危機。在這困境中,他反思自已的行為,意識到自已背離了“道”,即誠信經營、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原則。於是,他痛改前非,重新樹立誠信的品牌形象,注重產品質量和服務,最終使企業起死回生。小李的經歷表明,即使曾經不善,只要迴歸正道,道依然會給予庇護和機會。
再講一個古代的故事。在某個朝代,新皇登基,為了彰顯自已的權威,大肆鋪張,舉辦奢華的登基儀式,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與此同時,國內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一位賢臣冒死進諫,向皇帝闡述道的真諦,即作為天子,應當以百姓為重,施行仁政,而非追求表面的虛榮和排場。皇帝最終幡然醒悟,減輕賦稅,發展民生,國家逐漸繁榮昌盛。這個故事體現了即使是貴為天子,若不遵循道,也會陷入困境;而一旦領悟並遵循道,就能造福天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道的影響。比如一個社群中,大家都遵循互相幫助、友善相處的原則,那麼這個社群就會充滿和諧與溫暖。而一旦有人自私自利,破壞這種和諧,就會引起眾人的不滿。最終,當這個人意識到自已的錯誤,改正行為,重新融入這個友善的環境,這也是道在發揮作用,讓不善之人有機會迴歸正道。
綜上所述,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二章告訴我們,道是公平且普惠的,無論善惡,只要願意遵循,都能從中受益。我們應當珍視道,將其融入我們的言行和決策中,以實現更美好的人生和社會。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二章白話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二章的白話文意思是:道是萬物的主宰,是善人的珍寶,也是不善之人的保護。美好的言辭能夠在市場上獲得尊重,尊貴的行為可以加惠於人。不善的人,道也不會拋棄他們。所以擁立天子,設定三公,雖然有拱璧在前、駟馬在後這樣的重禮,還不如安坐下來進獻道。自古以來重視道的原因是什麼呢?不就是說有求於道就能得到,有罪能得到赦免嗎!所以道被天下人所看重。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章,讓我們來看一些例子和故事。
比如在商業領域,有一位企業家老張,他一直秉持誠信經營的原則,對待合作伙伴和客戶都真誠守信。這使得他在行業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生意越做越大。他把“道”視為珍寶,遵循商業道德,這就是善人以道為寶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