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所以,有的是透過謙下而取得,有的是因為謙下而被取得。大國不過是想兼併收容他國,小國不過是想歸附侍奉他國。雙方都能實現各自的願望,大國尤其應該採取謙下的態度。

下面我們透過一些例子和故事來進一步理解這一章的內涵。

在古代,唐朝時期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深知“大邦以下小邦”的道理。他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採取了寬容和友好的政策,例如對吐蕃,透過文成公主和親等方式,建立了和平友好的關係。唐太宗的這種謙下和包容,使得周邊的小國紛紛歸附,唐朝的影響力得以擴大,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牝常以靜勝牡”這一觀點,可以從楚漢相爭中得到體現。劉邦在與項羽的爭鬥中,起初實力較弱,但他善於隱忍,保持冷靜,能聽取謀士的建議。而項羽則剛愎自用,驕傲自大。最終劉邦以靜制動,在垓下之戰中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在現代商業領域,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一些大型企業在面對新興的小型競爭對手時,如果能夠放下架子,學習對方的創新模式和靈活策略,反而能夠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反之,一些小企業如果能夠虛心向大企業學習管理經驗和市場運作方式,也能夠獲得更快的發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看到這樣的例子。比如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如果能夠以平等、謙下的態度與孩子溝通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往往能夠建立更加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一章告訴我們,無論是在國家治理、商業競爭還是日常生活中,謙下和包容的態度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夠幫助我們化解矛盾,實現和諧共處,達到各自的目標。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一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遙遠的古代,華夏大地上諸侯國林立。其中,有一個強大的國家——齊,以及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衛。

齊國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幅員遼闊,堪稱大國。而衛國地域狹小,兵力不足,資源匱乏,是為小國。

齊國的君主一心想要擴張領土,征服周邊的小國。然而,朝中一位睿智的大臣站了出來,向君主進諫道:“陛下,《道德經》中有言,‘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我們雖為大國,但不應憑藉武力強行征服,而應以謙下之姿對待衛國。”

齊國君主聽後,陷入沉思。最終,他決定採納大臣的建議,派遣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前往衛國,表示願意與衛國建立友好的邦交關係,在貿易、文化等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

衛國君主和大臣們起初對齊國的舉動充滿疑慮和警惕,擔心這是齊國的陰謀。但經過一番商討,他們認為齊國若要攻打衛國,以衛國的實力難以抵擋,不如暫且相信齊國的誠意。

於是,衛國君主也以禮相待齊國使者,並派遣使者回訪齊國,表達了衛國願意與齊國和平共處、友好往來的意願。

隨著時間的推移,齊國沒有對衛國施加任何壓力,反而在衛國遭遇天災時,主動伸出援手,提供糧食和物資援助。漸漸地,衛國對齊國放下了防備,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文化交流也不斷深入。

衛國的能工巧匠將精美的工藝品帶到齊國,齊國的學者把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傳授給衛國。衛國的百姓過上了更加富足的生活,對齊國充滿了感激。

其他小國聽聞了齊國對待衛國的方式,紛紛主動與齊國交好。齊國在不費一兵一卒的情況下,贏得了眾多小國的尊重和歸附,其影響力日益擴大,成為了眾望所歸的霸主。

而衛國在齊國的庇護下,得以安穩發展,國家日益繁榮昌盛。

故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