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章 其安也,易特也 (第4/9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結果導致民不聊生,最終失去了政權。而那些能夠順應民心,實行仁政的統治者,則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長治久安。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因為過於執著於某個人、某件事或者某種觀念,而陷入痛苦和煩惱之中。如果我們能夠學會放下執著,順其自然,也許就能獲得更多的快樂和幸福。
“民之從事也,恆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句話是說:人們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如果能夠在事情快要結束的時候,仍然像開始時那樣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情了。
比如,在體育比賽中,很多運動員在比賽的最後階段因為放鬆警惕或者過於緊張而失誤,導致最終失敗。而那些能夠始終保持專注和冷靜的運動員,則能夠發揮出自已的最佳水平,取得勝利。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也常常會在快要完成任務的時候出現懈怠或者粗心大意的情況,導致功虧一簣。如果我們能夠始終保持認真負責的態度,直到任務完成,就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這句話的意思是:因此,聖人追求的是一般人所不追求的,不看重難得的財物;學習一般人所不願意學的,來糾正眾人的過錯,輔助萬物自然發展,而不敢妄加作為。
比如,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追求物質財富和名利地位,而忽略了內心的平靜和精神的富足。聖人則反其道而行之,追求的是一種超越物質的境界。他們透過學習和修行,不斷提高自已的道德品質和智慧水平,為社會做出貢獻。同時,聖人也能夠看到眾人的過錯,透過自已的言行來引導人們迴歸自然、善良的本性。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告訴我們,要善於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在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採取行動,注重積累,順其自然,不執著於結果,始終保持謹慎和認真的態度,追求內心的平靜和精神的富足。這些道理對於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故事發生在一個動盪不安的諸侯國。這個國家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戰,百姓疲憊不堪,國家百廢待興。年輕的謀士李逸,被國君委以重任,負責重建國家。
李逸深知“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他明白,現在國家雖然看似安穩,但實際上危機四伏。於是,他開始悄悄地謀劃國家的未來。
他首先派出使者,與周邊的國家修好,避免再次發生戰爭。同時,他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為國家積累財富。在他的努力下,國家逐漸恢復了生機。
然而,就在國家發展順利的時候,李逸卻發現了一個問題。國君開始驕傲自滿,認為國家已經強大起來,不需要再努力了。李逸心急如焚,他想起了“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他知道,國家的強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地積累和努力。
於是,他決定勸諫國君。他對國君說:“陛下,我們的國家雖然現在看起來很強大,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如果我們不繼續努力,國家很快就會陷入危機。就像合抱之木,雖然現在高大粗壯,但它也是從毫末之微生長起來的。我們不能忘記過去的艱難,要繼續努力,才能保持國家的繁榮。”
國君聽了李逸的話,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過去的戰爭和苦難,也明白了李逸的良苦用心。於是,他決定重新審視自已的行為,繼續帶領國家走向繁榮。
在李逸的輔佐下,國家越來越強大。但是,李逸並沒有放鬆警惕。他知道,“為之者敗之,執之者